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是由胃粘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不佳。通过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及胃癌(gastric cancer,GC)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和耐药相关基因P-gp、MRP-1的表达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胃癌形成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从而为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方法:1.免疫组化标本来源于南华大学附一、附二医院病理科2000-2005年手术切除和胃镜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0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45例异型增生(dysplasia,Dys)和65例胃癌(GC)组织;RT-PCR标本为手术刚切除经冷冻处理的新鲜组织;凋亡检测标本为石蜡包埋的新鲜组织。 2.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组织标本中VEGF、bFGF、P-gp、MRP-1阳性表达情况,RT-PCR技术检测MRP-1 mRNA的表达情况,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3.统计工具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Pearson相关分析,并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结果:1.在CSG→IM→Dys→GC的过程中,VEGF、bFGF、P-gp、MRP-1的表达呈逐步递增趋势。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CSG 23.3%、IM 40.0%、Dys57.8%与GC 73.8%,GC组与IM组相比(x~2=10.1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GC组与Dys组、Dys组与IM组比较(x~2值分别为2.917、1.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13.3%、37.8%、50.8%,GC组与IM组、Dys与IM相比(x~2值分别为12.098、4.74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GC组与Dys组比较(x~2=1.701),差异无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