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创伤、恶性骨肿瘤切除引起大段骨关节缺损后的修复一直是困扰骨科界的一大难题。尽管修复该缺损的方式有很多,如关节融合、人工假体植入、自体骨关节移植和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等,但各种方法均有利弊。目前,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免疫性问题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本研究试图从免疫学方面进一步探讨经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情况,以期为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在具有不同组织相容性的纯系大鼠之间进行异体骨关节移植,采用Yaremchuk等设计的实验动物模型。30只Wistar大鼠作为供体,提供60个异体膝关节,90只SD大鼠作为受体,其中80只作为受体,余下10只作为同系移植供体。80只SD大鼠依次分为A(新鲜同系移植组)、B(新鲜异体移植组)、C(冷冻保存异体移植组)和D(新鲜异体移植术后用环孢霉素A组)四组,每组20只。所有供体均在膝关节上、下各1cm处截骨,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生理盐水冲洗髓腔,移植时将此膝关节移植于受体同一部位腹部皮下。其中,移植到C组的异体关节在移植前需经两部冷冻法处理,D组大鼠于术后持续应用环孢霉素A两周。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的第1、2、3、4、6、8、10及12周抽取SD大鼠的外周静脉血借助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ELISA法检测移植前后细胞因子IL-2,IFN-r,IL-4和IL-10变化。结果:1、四组的CD4+/CD8+和CD25+在最初两周变化不明显,随后B、C两组从第二周开始逐渐增加,并于第8周达到峰值,D组于第四周开始升高,并于第十周达到最大值,而A组整个测量时间段内,无明显变化。从第3周至12周这段时间段内,B组指标明显高于A组(p<0.01),且高于C、D两组(p<0.05),CD4+/CD8+和CD25+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指标高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组所测指标于第四周之后升高,并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C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因子IL-2、IFN-r、IL-10和IL-4在手术后的前两周差异不大。随后B、C两组细胞因子从第二周开始逐渐增加,并于第8周达到峰值;D组于第四周开始升高,并于第十周达到最大值,而A组整个测量时间段内,无明显变化。从第3周至12周这段时间段内,B组中IL-2和IFN-r的测量结果明显高于A组(p<0.01),且高于C、D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D组所测结果又高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D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D组所测IL-10和IL-4明显高于A、B两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相比较,两组指标差异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所测IL-10和IL-4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冷冻保存的异体关节移植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排斥反2、冷冻保存可以降低异体关节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3、异体关节移植前的组织学配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4、免疫抑制剂可以延缓异体关节移植的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