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机盐大分子——聚钼酸盐(polyoxomolybdates,简称POMs)最近备受化学家们的关注。对于这类物质的研究,最初可追溯到1793年Scheele有关“蓝水”溶液的研究报告,他认为这种蓝水是溶质为含有Mo(Ⅴ)化合物的天然聚钼酸盐矿泉水。其后的研究表明,这些钼蓝分子有多种结构类型,含有较多的原子,其大小能够达到纳米级范围,被称之为“纳米级无机大分子(nanoscale inorganicmacromolecules)”或者“纳米级聚钼酸盐(nanoscalc polyoxomolybdates)”。这类无机盐大分子具有非常好的水溶性,溶于水后,可以电离出大阴离子和对应的小阳离子;但这并非是这类分子在极性溶剂中的最终存在状态。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大的阴离子会发生自聚集,进而形成二级有序聚集体。这一特点和胶体与界面化学中两亲分子溶液中形成的“有序聚集体结构”,如囊泡结构等相似。本文从“胶体化学”的角度分析聚钼酸盐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了解POMs与表面活性剂聚集体之间关系;此外,通过研究反离子(阳离子)对无机大阴离子聚集的影响,探索聚钼酸盐无机大分子“第二溶质态”的特性。合成了聚钼酸盐{Mo154}和{Mo72Fe30},研究了聚钼酸盐({Mo154})与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形成具有准单晶结构无机/有机聚集体,并从反离子对聚钼酸盐大阴离子({Mo72Fe30})聚集性质及对形成聚集体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且从电化学性质的角度研究了聚钼酸盐({Mo154}和{Mo72Fe30})在形成聚集体前后电化学性质的变化。第一章介绍了“纳米级聚钼酸盐”的结构与合成(“一级有序结构”)以及最近的相关研究结果,对比两亲分子自聚集体系,提出了“二级有序聚集体”的概念,并对“二级有序聚集体”的形成驱动力、以及一定量的无机盐电解质对“二级有序聚集体”的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了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形成结构及机理,并将其与聚钼酸盐“二级有序聚集体”的形成机理进行简单比较;最后对表面活性剂与“纳米级无机聚钼酸盐”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无机“二级有序聚集体”混合材料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这类无机分子具有双重性质——它们既具有单个分子所具有的特性,如确定的结构和均匀的大小,又具有纳米颗粒、复合物和胶体粒子的特性。纳米级无机分子溶液表现出的奇特性质,特别是分子纳米特性和可变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在开发新型的纳米器件等方面有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Achim Müller领导的研究组通过破坏阴离子聚合物表面的水合外壳使其结晶纯化,合成了一系列聚钼酸盐簇合物,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这类聚钼酸盐分子结构面纱的揭开为进一步了解这类分子各方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合成了两种聚钼酸盐:一种是大的轮状分子的代表:{Mo154};另外一种是球状或者说Keplerate状分子的代表:{Mo72Fe30}(其中,包括合成Keplerate球状的{Mo132}大分子晶体),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与文献所给出的结果非常吻合,为后面聚钼酸盐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及聚钼酸盐聚集性质等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无机纳米簇合物和长链表面活性剂进行混合复配体系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因此与之相关的研究较多。但是,由于无机纳米颗粒具有多分散特性和有机表面活性剂具有长链的柔韧性与易弯曲的特性,导致在较大三维空间范围内制得具有有序结构的有机/无机混合单晶材料比较困难。而单晶材料因本身具备许多奇特性质,在材料科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有研究者通过带相反电荷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钼酸盐无机大阴离子的相互作用对聚钼酸盐类大阴离子表面进行改性,然后在界面上会形成二维膜,但是关于聚钼酸盐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迄今未发现有关具有单晶结构有机/无机混合材料形成的报道。第三章中,轮状聚钼酸盐Na15[MoⅥ126MoⅤ28O462H14(H2O)70]0.5[MoⅥ124MoⅤ28O457H14(H2O)68]0.5·ca.400H2O(简写成{Mo154},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大阴离子{Mo154}14-和{Mo154}16-,因此也可以简写成{Mo154}15-)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简写成TTABr)相互作用形成了被表面活性剂包封的复合体。由于单个{Mo154}簇合物分子本身具有相同尺寸和结构的纳米颗粒,因此这些簇合物单体在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之后,会发生自聚集,形成尺寸约为70-200 nm左右的六方形堆积复合体,电子衍射图的分析表明:这些六方形堆积结构的复合体具有准单晶性质。这一结果表明:通过调控无机晶体与有机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对无机金属盐晶体表面的改性,可以形成具有准单晶性质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此外,这些准单晶性质的复合体还可以进一步溶解在大量TTABr存在的溶液中,从而形成更大尺寸的聚集体。无机聚钼酸盐大分子或者称为POMs在极性溶液中(水、乙醇或丙酮中)发生电离形成带有负电荷的大阴离子和作为反离子的小阳离子(比如Na+、NH4+和H+等),这些大阴离子会发生自聚集形成一种单层、中空的囊泡状聚集体。这种具有超分子结构的中空囊泡状聚集体与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囊泡及生物脂质体很相似,关于由聚钼酸盐大阴离子形成的囊泡状聚集体平衡尺寸的平衡控制方面的研究结果,也有利于表面活性剂体系比如囊泡,盘状胶束等方面的研究。第四章研究的内容是在不引入其它杂质离子的情况下,观察不同种类和价态的阳离子对{Mo72Fe30}稀溶液中囊泡状聚集体尺寸的影响。主要通过在{Mo72Fe30}溶液中引入了小的阳离子如Na+、NH4+和H+,以及小的有机阳离子如(CH3)4N+、(C2H5)4N+和(C4H9)4N+等,观察了这些阳离子对大阴离子发生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加入不同的阳离子时,由{Mo72Fe30}大阴离子形成的超分子聚集体的尺寸发生了变化,研究认为聚集体尺寸的变化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引入的各种阳离子所带电荷数(价态)以及离子的尺寸(半径)。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多(价态越高),则形成的超分子聚集体的尺寸越大:而反离子(阳离子)的尺寸越大而形成的超分子聚集体的尺寸将有所变小。聚钼酸盐大阴离子在形成超分子聚集体的尺寸是受到上述两个影响因素平衡后的结果,或者也可以说,通过使拓扑缺陷能和自身静电能最小化对最后形成的聚集体尺寸进行调节。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观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反离子对大阴离子形成的囊泡状聚集体的影响:一个是反离子(阳离子)所带的电荷;另外一个是反离子(阳离子)的尺寸大小。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理解两亲性分子自聚集体系的聚集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聚集模型,而且在纳米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聚钼酸盐类无机大分子形成二级有序自聚集体的驱动力是什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Lehigh大学有研究者认为,导致聚集体形成的驱动力并非是静电力作用,而且聚集体中“一级有序结构”单体之间的距离较大(1~2 nm),也不存在化学键的作用,氢键也不是促使聚集体形成的主要因素,这种聚集作用应该是一种特殊驱动力的结果,称之为类电荷吸引力(like-charge attraction),即“一级有序结构”是纳米聚钼酸盐阴离子共享反离子电荷相互吸引而形成稳定的囊泡聚集体,该理论可以说是介于胶体化学中的DLVO理论(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和单个离子能够在溶液中稳定存在的Debye-Hückel理论之间的新观点。也就是说,这种驱动力是一种物理作用,在聚集前后单体自身性质没有改变。第五章从电化学性质的角度,通过对比{Mo154}和{Mo72Fe30}溶液在形成囊泡状聚集体前后的循环伏安曲线,发现聚集前后其电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说明无机聚钼酸盐大分子在形成囊泡状聚集体的过程中没有引起单体分子氧化—还原性质的改变,同时从侧面证明了聚钼酸盐在形成聚集体的过程中应该主要是受一种物理作用驱使。对{Mo154}和{Mo72Fe30}聚钼酸盐溶液电化学性质的简单分析也为这类无机聚钼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及聚集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