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与突围—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双向解读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wei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颂歌时代富于艺术个性的作品,一方面,作为民族国家想象的诗意表达,建立了政治与文学的当代典型连结方式,以“红色经典”的姿态参与了新中国重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工作。另一方面,闻捷致力于富有个性色彩的艺术探索,在一体化的文学追求中获得了新鲜的审美效应。这一点为我们双向解读文本提供了可能。论文第一章即从民族国家想象的视角切入,透过诗歌依据的历史本事,探究该文本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的想象载体作用。该部分共分为三节。第一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探讨《复仇的火焰》的民族国家意识;第二节通过对火的言说,分析闻捷是如何借助“火”这一“红色意象家族”的重要成员,以文学的方式参与民族国家话语的建设的;第三节通过阐释革命的启蒙与被启蒙,揭示《复仇的火焰》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过程。论文第二章着力探讨闻捷立足于民间的苦心孤诣的艺术探索。第一节重点分析《复仇的火焰》对哈萨克民间文学资源的借鉴。笔者认为在五、六十年代的颂歌时代,大量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规范使诗歌的工具职责被空前加强,诗人的创作陷入因资源匮乏而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而闻捷由于找到了民间文学这一新的、可供挖掘的诗歌资源,使其诗歌创作得以在政治的缝隙中焕发了一线艺术的生机。哈萨克英雄史诗、谚语、歌谣、富于民族特色的原型意象等是其艺术借鉴的主要来源,这种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民族国家话语对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的认同,显然,民族国家话语在把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纳入其意识形态轨道的同时,这种民间文学资源也为之增加了特殊的血质。这也正是《复仇的火焰》超越同代诗歌的独特之处。第二节首先将《复仇的火焰》置于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大背景下,探讨《复仇的火焰》是如何突破时代划定的创作规范,塑造了一个个新鲜饱满的成长型英雄形象的。同时,爱情书写空间的保留则使长诗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艺术的魅力。总之,作为民族国家话语和民间民族话语的双重文本,《复仇的火焰》一方面有意识地在文本中向民族国家话语靠拢,另一方面,通过借鉴民间文学资源和苦心孤诣的艺术探索,维护政治与文学的有限平衡,在可能的限度里实现艺术的突围,呈现了被遮蔽的艺术脉搏。
其他文献
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应该是以地域性开发和发展促进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的创造性的社会行动。在应对和参与这一规模宏大的社会实践中,西部社会学从实践基础、理论架构和研究主
在中国现当代文论史上,邵荃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他所倡导的写“中间人物”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最终使他成为了文艺的殉道者。他所走过的历程,具有一定的时代代
中古时期存在大量“以汉为喻”现象的诗歌,研究此一现象,既有“汉”之接受即对汉代典故进行沉淀的意义,又可从中窥见其所折射的时代风会,从而为研究“以汉喻唐”的诗歌做好准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应该可以追溯到晚清以降,因为那时是一个要求变革的时代,作为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要从那些
古典文学对周作人及其创作的影响呈线性形态。从时间的维度看,往前溯至《诗经》,往后推到清代笔记,古典文学的发展曲线与周作人的思想及创作发展、转折脉络呈现出惊人的重叠状态
论文将“疯狂”作为研究“乡下人进城”小说的精神类型。乡下人作为“异乡人”闯进城市生存规则中,成为挣扎生存的城市“他者”,更甚者是被逼进生存绝境的“边缘人”。他们跨
陈三立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是“同光体”的领袖人物。对陈三立的研究,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其诗歌、政治主张、交往、家族史等方面,诗文研究明显不平衡,大都倾向于
目连戏发轫于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间,河南是目连戏的故乡。在河南大部分地区,目连戏曾以各种形式长期演出并广泛传播。现存河南目连戏源于北宋《目连救母》杂剧而发生了较大的
近年来能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束缚显示越发明显。国家在节能工作中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激励高能耗的钢铁企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成为关注的热点。而现有的激励机制在钢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