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豆根和苦参均为豆科槐属植物来源的常用中药,其中山豆根为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的干燥根及根茎,苦参为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Ait.的干燥根。两者药用部位相仿,而且成分相似,都含有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异戊烯基类黄酮和齐墩果烯型三萜等成分,但两种药材的临床应用却有明显不同,山豆根主要用于治疗咽喉疾病,而苦参主要用于皮肤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另外,在药材的质量标准方面,山豆根和苦参都以苦参碱型生物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或槐定碱)作为定性指标缺乏专属性,且苦参药材仅以含量相对较小的苦参碱为质控指标,不尽合理。为了阐明山豆根和苦参药材的化学组成差异,以完善山豆根和苦参药材的质量标准并为两者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了寻找新的抗病毒活性成分,以更好地利用槐属药用植物资源,本文采用天然药化和分析化学等手段对山豆根和苦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建立了其有效部位的 HPLC 指纹图谱,并对不同来源药材的多种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同时结合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的要求对山豆根的化学对照品进行了研究。一、山豆根和苦参的化学成分1、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山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 物的乙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22 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以及与对照品比 较的方法,鉴定了其中的 30 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生物碱类成分(+)- 苦参碱(T1)、(+)-氧化苦参碱(T2)、(+)-槐花醇(T3)、(-)-14β-羟基苦 参碱(T4)、(-)-14β-羟基氧化苦参碱(T5)、(-)-槐果碱(T6)、(-)-5α-羟 基槐果碱(T7)、(-)-金雀花碱(T8)和 (-)-N-甲基金雀花碱(T9),黄酮 类成分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A(T10)、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B(T11)、山 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C(T12)、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D(T13)、山豆根色满 查耳酮 B(T14)、山豆根色满查耳酮 A(T15)、山豆根色满查耳酮 C(T16)、 芒柄花素(T17)、8-甲雷杜辛(T18)和(-)-三叶豆紫檀苷(T19),三萜类 i<WP=7>成分(+)-羽扇豆醇(T20)和(+)-槐花二醇(T21),小分子酚性成分番石榴酸乙酯(T22)、麦芽酚(T23)、香草酸(T24)、对羟基苯甲酸(T25)和咖啡酸十二醇酯(T26)以及大黄素甲醚(T27)、大黄素(T28)、flemichapparin(T29)和β-谷甾醇(T30)。其中化合物 T5、T10、T11、T12、T13、T14 和 T16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T22、T23、T27 和 T28 为首次由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T17、T18、T24、T25 和 T29 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2、 苦参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苦参(Sophoraflavescens Ait.)的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22 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结合单晶 X-衍射实验,鉴定了其中的 29 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生物碱类成分(+)-氧化苦参碱(F1)、(+)-别苦参碱(F2)、(-)-9α-羟基苦参碱(F3)、(-)-槐果碱(F4)、(+)-氧化槐果碱(F5)、(+)-莱蔓碱(F6)、(-)-13,14-去氢槐定碱(F7)、(-)-9α-羟基槐果碱(F8)、(+)-12α-羟基槐果碱(F9)和(-)-臭豆碱(F10),黄酮类成分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B(F11)、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C(F12)、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D(F13)、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A(F14)、苦参色满黄酮 A(F15)、苦参色满黄酮 B(F16)、苦参色满黄酮 C(F17)、5-去羟山柰素(F18)、7,4′-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F19)、毛蕊异黄酮(F20)、鹰嘴豆素甲(F21)、大豆素(F22)和芒柄花素(F23),三萜类成分大豆皂醇 B(F24),小分子酚性成分番石榴酸二乙酯(F25)、对羟基苯甲酸乙酯(F26)和麦芽酚(F27)以及大黄酚(F28)和β-谷甾醇(F29)。其中化合物 F9、F11、F12、F13、F15、F16 和 F17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F25、F27 和 F28 为首次由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F18、F19、F20、F21、F22、F24 和 F26 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3、 抗病毒活性试验:对实验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花醇、槐果碱、氧化槐果碱、莱蔓碱、9α-羟基苦参碱、13,14-去氢槐定碱、12α-羟基槐果碱和金雀花碱在 0.2μmol/mL 时,臭豆碱在 0.4μmol/mL 时对 HBsAg 的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拉米呋啶(1.0μmol/mL 时抑制率为 29.6%),其中槐果碱、莱蔓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抑制作用较明显,在 0.2μmol/mL 时抑制率均大于 50%。槐果碱在 0.2μmol/mL 时对 HBeAg 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 34.6%,和拉米呋啶相当(1.0μmol/mL 时抑制率为 35.4%)。槐果碱、氧化槐果碱、 ii<WP=8>莱蔓碱和 13,14-去氢槐定碱对 HBsAg 和 HBeAg 的抑制率均较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乙肝疾病的药物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相应抑制率高,值得深入研究。4、 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测:采用 HPLC-DAD-MS 的方法对实验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检测,发现本人分离得到的具有 2,2-二甲基苯并二氢吡喃环取代的黄酮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