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观的讲,经济的货币化就是货币资产在整个社会资产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理论界主要用M2/GDP来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了高速的货币化进程,截至2010年中国的M2/GDP比值达到1.821,无论是增速还是绝对水平均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经济货币化的成因和对经济的影响分析,目前理论界主要是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框架下对货币存量给予了分析和解释,忽视了对经济货币化过程中的货币流量分析以及中国经济货币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分析。 众所周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以研究实物经济资源配置问题为核心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所讨论的技术关系是生产的一般,通过边际分析方法决定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的收入分配理论具有根本性的逻辑错误。这主要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货币经济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经历高速货币化的过程中,依靠这种理论很难对同中国高速货币化相伴随的高速的资本积累给予合理的解释。 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的收入分配是以预付货币工资为特征的雇佣劳动关系决定的。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对货币利润的追逐为动力的货币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实质是货币利润的实现问题,因此需要在宏观收入支出模型中加入企业成本收益计算。由于在阐述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以及企业货币利润实现机制上受到折旧的干扰。本文抛弃了确认收入和支出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转而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确认原则,把微观企业加总为企业部分,通过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整个企业部分的收入和支出,实现了与银行的信用创造相对接,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单向的货币资金流动循环。这样,就清晰地描绘了银行信用创造和企业的货币利润实现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市场经济的流量和存量的均衡机制和货币供给的约束机制。 为了更好的分析追逐货币利润的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内在动力机制,文章引入了财务杠杆原理,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货币利息率、贷款增长率等变量的内生货币供给机制模型。通过这一机制模型,说明了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是其追逐最大货币利润的需要。推论表明当银行贷款增速高于货币利息率时,随着银行贷款增加,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财务杠杆收益上升,利润增加,企业更加需要银行贷款;随着资产负债率上升,银行风险上升,贷款增速下降,利润下降,贷款增速继续下降,低于货币利息率,企业出现亏损,资不抵债,企业破产,银行倒闭,货币供给减少,资产值下降。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动,并实现了收入分配的调节。 文章以1994年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确立为界,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3年,财政一方面通过实行“拨改贷”使负担大量社会事务的国营企业资产负债率快速上升;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使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打破货币供给内生机制的约束。这样在银行贷款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企业供给能力的上升和政府财政收入的筹集。1994-2010年,随着分税制改革和具有累退性特征的流转税制的建立,财政收入稳定高速增长,财政通过国有企业利润不上缴、直接财政投资、出口退税、参与金融机构债务重组等手段,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在贷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非但没有上升,反倒处于下降趋势,打破了内生货币供给机制的约束。文章分别就金融机构贷款和M2、扣除外汇占款之后的M2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了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货币供给高速增长的原因。 中国正是通过财政收入支出结构和内容的改变,打破了内生的货币供给约束机制,使追求货币利润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一直保持着正向互动的关系,使企业的投资和出口动力持续保持,使中国的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和高速的资本积累相伴随,不断形成供给能力,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低通胀和低国债负担率的积极后果,但由于长期的倾向于资本的收入分配格局,也出现了收入分配恶化和流动性过剩的消极后果。 最后文章介绍了吉林省农民以财政补贴担保贷款试点情况及启示,提出通过建立农民基本信贷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民贷款支持,这样就可以一方面实现贷款的持续增加,使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同时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