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文学的双向“形塑”——个人主义视角下的1980年代文学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54026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旨在对个人主义思想观念与1980年代文学的互动关系(论文称其为双向“形塑”)作一些讨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1.以个人主义观念为视角,探讨1980年代部分文化和文学现象中个人主义观念的具体表现;2.探讨个人主义思想观念给1980年代文学本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进一步探究1980年代文学和个人主义的这种双向“形塑”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文化意蕴。 绪论部分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1.以观念史的研究方法界定和把握“个人主义”,把它“分析”为一些基本观念;2.从观念的层面看,个人主义可以成为“重返80年代”的一个有效视角;3.这个视角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章主要揭示了个人主义思想观念与“当代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意在指出此际文学实践中的“个人主义”(公开的以及地下的)传统作为1980年代文学个人主义话语“低级格局”的发生学意义。第二章以“人道主义讨论”、“潘晓讨论”、“萨特热”、“主体性”理论及其“批判”这几个在1980年代具有代表性和轰动性的文学、文化现象为具体切入点,论述了“个人主义”在这些文学或者文化事件或现象中的话语状况和表现情况,展示了个人主义观念在1980年代语境中的发生、遭际以及衍变的情形。第三章是论文的重心,以1980年代叙事文学为中心,集中论述了诸种个人主义观念在1980年代叙事文学中的发生、发展、禁限以及嬗变等多种情形,深入挖掘了影响和决定1980年代个人主义文学叙事具体表现与走向的背后社会文化意味,也描述了1980年代叙事文学因此而带来的自身的变化。本章论述揭示了个人主义思想观念在1980年代文学发轫阶段就已经参与到文学实践当中,而且1980年代初期个人主义及其文学叙事也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它在向1990年代个人主义叙事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可能性是如何被阻塞以致丧失的问题,从中揭示1980年代个人主义文学叙事变迁背后深层的文化和社会根源。结语部分进一步申论,个人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学叙事的嬗变以及各种征兆根源于更大或更高层面上的“优势阶级”的“形塑”,因此,关于中国个人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学叙事的根本问题要到文化和社会层面上去探询。
其他文献
日内瓦学派的文学批评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渊源。其中,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是其最主要的理论来源。这使它显示出明显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特征。此外,它还受到柏格森的直觉主
纵观李佩甫的小说创作,发现其中有大量“异乡人”形象的稳定存在,具有时代镜像意义。本文以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异乡人”形象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在“异乡人”形象的审美生成层
约翰·福尔斯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是英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笔者以他的二部主要作品《巫术师》以及《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指出神秘主义是贯穿福尔斯所有
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精神危机的持续恶化终于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恶化绝不仅是自然现象,生态危机也绝不可能完全由科学技术解决,改变人类的思想意识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 以
海岩作为中国内地最负盛名的编剧,以《便衣警察》(1987)为先锋,他的一系列小说相继改编搬上电视荧屏,风光一时,并有高潮迭起之势,让众多的读者和观众,也让电视界普遍对他看好。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