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水灌溉是国内外再生水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其安全性一直是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多环芳烃(PAHs)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的一类,已被证实存在于城市污水和污灌区土壤中,再生水灌溉是否会造成地下水PAHs污染?为回答此问题,本研究在北京市东南郊选择了典型污灌区、再生水灌区、清灌区进行了土壤精细剖面钻探采样,并采用超声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土样中16种PAHs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土样的理化性质和灌区的灌溉水、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分析,研究PAHs在土壤精细剖面的垂直分布规律和不同灌溉用水对土壤PAHs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PAHs在整个采样深度内都有检出,表土是主要累积层位,污水灌区、再生水灌区、清水灌区表土的PAHs总量分别为726、200、34μg/kg,表土以下层位的含量的均值分别为:290、16.3、8.7μg/kg。各类PAHs在三个灌区的表土均有检出,检出的PAHs基本相同,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排列均为:污水灌区>再生水灌区>清水灌区。在表土以下层位,低环(2-3环)PAHs占绝对优势分布,是剖面的典型污染物,其中萘和菲是主要污染物。高环的PAHs(4-5环)基本只在表层有检出。三灌区表土的PAHs组成都表现为热源和石油源的混合污染,灌溉用水是主要输入源。PAHs的理化性质会对其在土壤剖面的迁移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各灌区剖面的典型PAHs含量和土壤理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土壤总有机碳含量(TOC)是PAHs在土壤剖面垂向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三灌区的灌溉用水和地下水的检出物与剖面的典型污染物基本相同,萘和菲是主要污染物。污水灌区灌溉用水的PAHs总量最高,均值为163.5 ng/L,其次是再生水灌区的灌溉用水,均值为81.5 ng/L,三灌区地下水的总量范围为20.8~72.4 ng/L。PAHs的总量均未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