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凿法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技术有效解决了因上颌后牙区缺牙且垂直骨量不足影响种植手术实施的问题,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但由于术中无法直视术区,手术技术敏感性较高,且患者术后远期成骨效果存在个体差异。本研究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后牙缺失患者为样本来源,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通过临床随访评价该术式的远期效果,观察结果包括种植体累计存留率,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及边缘骨吸收情况等。同时,利用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分析该术式上颌窦内提升空间的远期成骨效果和成骨的稳定性,并观察上颌窦底黏膜远期改变及其对该术式的耐受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实验一: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的三年临床效果研究目的:通过临床随访检查评价该术式的远期效果,包括种植体累计存留率,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及边缘骨吸收情况等。材料与方法:回访本课题前期纳入患者,即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我科就诊,符合本实验设计的临床病例共100例(126枚种植体)。前期研究中得出该组病例中仅1枚种植体在愈合期内因感染失败,种植体早期成功率99.2%。本实验对本组病例进行三年的临床检查记录周围软组织参数,包括种植体存留率(ISR),种植成功率,改良出血指数(mSBI),改良菌斑指数(mPLI),种植体周围六个位置的探诊深度(PD),同时拍摄数字化根尖片,测量并计算出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利用SPSS23.0软件对所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实验中功能负载满三年且完成随访病例共84例(103枚种植体),患者平均年龄50.05±12(22-80)岁。三年随访时84例患者种植体存留率为100%,除1枚种植体在第三年随访时发现严重的边缘骨吸收,其他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远期效果,成功率为98.81%。完成随访的103枚种植体在功能负载后第一年随访时MBL为0.48±0.81mm,第三年随访时平均MBL为0.93±0.53mm。三年随访时临床检查:mSBI为0.49±0.62,mPLI为0.41±0.58,PD(近颊3.98±1.10mm,颊侧3.11±0.95mm,远颊3.58±0.90mm,近舌4.09±1.10mm,舌侧3.50±1.20mm,远舌3.78±1.00mm)。根据实验设定,在种植体水平,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并发症发生率为41.75%,种植体周围炎患病率0.97%。结论: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远期效果安全可靠,大部分患者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边缘骨吸收在正常范围内。实验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的窦底成骨效果及稳定性研究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种植体根尖方骨稳定性,评价该术式的窦底成骨效果,试分析影响成骨效果的因素。材料与方法:病例资料同实验一。前期研究中得出该组病例中,术前RBH7.18±1.20 mm,术后IPL2.89±0.91 mm。本实验对本组病例进行三年的影像学检查,利用Mimics及Digimizer软件测量分析三年随访时种植体根尖方骨高度,计算骨吸收率。同时观察种植体根尖方骨包绕情况,将新骨未完全包绕种植体根尖的视为部分成骨,种植体根尖完全被新骨包绕的视为完全成骨。利用SPSS23.0软件对所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成随访的84例患者(103枚种植体)功能负载一年时,上颌窦内平均新骨高度为3.48±1.05mm;功能负载三年时,上颌窦内平均新骨高度为2.75±1.44mm,新骨平均吸收率为20.98%。103枚种植体在一年随访时种植体根尖方完全成骨74枚,修复负载三年随访时,根尖方完全成骨65枚。修复负载一年随访时,根尖方骨高度平均1.34±0.87mm;修复负载三年随访时,根尖方骨高度平均0.81±1.36mm。种植体根尖方新骨高度平均降低0.53±1.05mm。结论: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远期获得良好的根尖成骨效果,种植体根尖区骨量略有吸收,但总体稳定性良好。实验三: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对上颌窦底黏膜远期影响的研究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术后上颌窦底黏膜的定量及定性变化,评价该术式对上颌窦底黏膜的远期影响,并分析患有上颌窦假性囊肿患者在不摘除囊肿情况下对该术式的远期耐受能力。材料与方法:病例资料同实验一。完成三年随访84名患者共计88侧上颌窦。前期研究中得出该组病例中,厚度正常上颌窦黏膜62例,黏膜增厚11例,存在假性囊肿15例。本实验对本组病例进行三年的影像学检查,利用Mimics软件,依据前期实验设计的方法测量上颌窦底黏膜的厚度,并观察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性状转归。与前期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该术式对上颌窦底黏膜的远期影响。结果:本实验中术后三年随访共计上颌窦88侧(103枚种植体),正常组67例(MT≤2mm),增厚组11例(MT>2mm),囊肿组10例。其中正常组术后三年随访时有2例出现黏膜增厚且大于2mm;增厚组有5例黏膜厚度减少且小于2mm;囊肿组有5例囊肿消失,其中3例变为增厚组,2例恢复为黏膜正常组。除去术前术后出现囊肿患者,剩余共85枚种植体对应上颌窦底黏膜,发现术前黏膜厚度为1.51±0.66mm,功能负载后三年黏膜厚度为1.20±0.6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在本组病例中,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上颌窦底黏膜状态总体趋于稳定,可耐受该术式并具有良好的远期预后效果。上颌窦假性囊肿均有良好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