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笼罩在“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的中国传统绘画,现如今仍交织于“变”与“不变”、“师古人,师造化”亦或是“去西方”的徘徊中。本着自身艺术经历的特殊性,以及对中西方艺术魅力的窥探,试图更深入地挖掘两者当下较为典型的艺术形态“写意绘画”与“表现主义绘画”为研究对象。“写意”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审美理想,“表现”是表现主义绘画精神所在。主旨是求证中西艺术在“写意”和“表现”审美形态上的差异与价值归宿性,深入了解两者是什么、有什么联系、共同属性是什么、对当今中国绘画有何可借鉴之处等。两者的比较意识是建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属性下进行的。因此本文主要是围绕着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内核的写意与能代表近现代西方绘画的表现主义比较研究,即“写意”与“表现”相关对比的研究为本文的主要内容,以比较的研究方式贯穿全文,意旨是客观的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首先从“写意”的界说与历史溯源来进一步阐明其内涵;其次,由于“表现”的历史溯源相对较短且交错复杂,因此在解读“表现”时则以时间为主线,选取相对典型的流派作为代表诠释表现主义为何,来加深对其理解。而后,从“写意”与“表现”中选取思想表达、绘画语言、情感宣泄、历史观四个视角的典型代表画家来进行比较,例证两者的相同之处。从两者的哲学背景与人文属性的客观差异之处,全面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最后,从另一种思维角度,两者在艺术创作过程的认知与方式、以及最终物象的客观呈现的对比,阐述两者的性通之处。在对比研究过程中发现,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同时,表现主义绘画也有别于西方传统绘画,从“理性审美”转向“非理性审美”,呈现出与中国绘画趋同的态势。其中,在认识方面:两者审美本质上都强调把主观因素摆在艺术创作的首要位置;将想象、激情、生命性灵作为艺术创造的本源,强调内在心灵作用;在把握形象及艺术表现方面同样偏重于观念和理智打破被动接受客体的原则,从内在需要(内在精神)出发,将内在真实加以表现。这些实质上都是绘画最本真的内部结构,所以“写意”与“表现”是相通的,因而中国写意绘画与表现主义绘画是异体同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