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炎是一组以长期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腔粘膜炎性疾病,根据是否存在变应性分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两种类型,AR的定义比较明确,即具有鼻炎症状且皮肤点刺试验(SPT)或/和血清特异性IgE阳性,而NAR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实际研究时大部分文献将其定义为具有鼻炎症状但皮肤点刺试验(SPT)或/和血清特异性IgE阴性。有研究指出NAR和AR两种鼻炎都会严重影响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哮喘发病过程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鼻炎与哮喘之间关系密切并相互影响已达成共识,但至今研究大多还处于回顾性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阶段,罕见采用上下气道炎症指标进行客观系统研究的报道。由于两类疾病分属两个不同学科,联合研究报道更是少见。 AR与下气道炎症关系密切,近十余年来国内外耳鼻咽喉科和呼吸科均对AR进行了广泛研究,也达成了诸多共识,认为鼻腔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和鼻腔高反应性是AR的主要特征变化,Th1/Th2表达失平衡以及Treg/Th17亚群比例和功能失衡是变应性鼻炎重要的免疫异常机制。而NAR的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至今尚难定论,研究相对较少,早在2008年,Bousquet等GA2LEN(联合全球变态反应和哮喘欧洲协作组)专家就觉得Th1、Th2、Th17和Treg细胞可能参与了NAR的发生和发展,有必要关注Th1、Th2、Th17和Treg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对NAR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现今采用的NAR分型方法多是将纷繁复杂的病因进行罗列,缺乏实验室的客观评价,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 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建立鼻、下气道及全身炎症评估方法,系统评估NAR患者鼻腔、下气道及全身炎症状况,全面阐明NAR的炎症状况及其与AR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此外,从探讨NAR免疫学机制为着眼点,研究参与免疫反应的CD4+T细胞激活与分化、Th1/Th2平衡学说、Treg/Th17细胞亚群比例和功能失调等各个重要环节在NAR中的表现,揭示免疫性炎症反应在NAR发病中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认识NAR的发病机理,为临床诊断,分型方法以及建议合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鼻炎鼻与下气道炎症评估方法 第一节:鼻炎鼻与下气道炎症评估方法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同属于特应性个体受到变应原的刺激后,由IgE介导的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粘膜慢性炎症过程。鼻与下气道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无论呼吸科还是耳鼻喉科医生,了解上下气道之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的特征和相互影响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上下气道常规检测和评估方法,对认识上下气道联合治疗的重要性和拟定其治疗方案非常重要。通过与呼吸科医生合作,摸索出了一系列上下气道炎症评估的方法,包括鼻腔一氧化氮、肺部呼出气一氧化氮、鼻激发、支气管激发、鼻灌洗、鼻分泌物涂片和诱导痰,将这些评估方法整理后并进行总结。 第二节鼻灌洗方法学的改进及正常参考值的建立 目的:研究方便稳定的鼻灌洗方法,建立中国正常人鼻灌洗细胞学分类的正常值范围。 方法:500例正常人按年龄分成2组,每组250人(A组:16-30岁;B组:31-60岁,男女各半),均为非吸烟的自愿者。用生理盐水进行鼻灌洗,并对鼻灌洗液中各种炎症细胞分类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 结果:479例正常人鼻灌洗成功,成功率为95.80%。鼻灌洗液中所有炎症细胞均呈偏态分布。鼻灌洗液中总细胞学分类计数结果:嗜酸性粒细胞0(0~0.2)个、中性粒细胞0.4(0~2.2)个、淋巴细胞0(0~0)个和巨噬细胞0(0~0)个。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操作方便、结果稳定的鼻灌洗方法,确定了鼻灌洗细胞学分类计数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其中嗜酸性粒细胞95%正常值上限为2.00个。年龄可能是影响鼻部炎症细胞的一个原因。 第二部分:非变应性鼻炎炎症特征 第一节: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临床特征调查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临床发病特点的差异。 方法:初次由于鼻部不适在本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1647例,通过病史采集、皮肤点刺试验(SPT)、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血清总IgE检查等方式评价分析两者的差异。 结果:鼻炎患者中AR占72.4%,而NAR占27.6%;AR患者发病年龄要显著低于NAR患者(25.8±13.5vs31.4±16.0,P<0.001);AR患者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结论: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在性别构成、主要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上有明显差异。 第二节:非变应性鼻炎肺功能的改变 目的:非变应性鼻炎(NAR)患者的肺功能的改变尚未见详细报道。文中旨在观察NAR鼻炎患者的肺功能改变。 方法:募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其中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组478例,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组379例,健康对照组426例。全部研究对象均行病史采集、鼻部专科检查、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 结果:NAR组MMEFpred%、MEF50pred%和MEF25pred%指标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 结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变应性鼻炎患者类似,大气道功能改变不明显,但均出现明显小气道功能的改变,部分鼻炎患者有气道高反应性,且与小气道功能改变相关。 第三节:非变应性鼻炎炎症特征及分型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非变应性鼻炎炎症特征及分型方法。 方法:初次在本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AR患者101例、NAR患者117例及健康对照组162例,通过病史采集、皮肤点刺试验(SPT)、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化(VAS)评分、肺部症状视觉模拟量化(VAS)评分、血常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清总IgE、鼻灌洗、诱导痰、鼻激发和支气管激发检查等方式评价分析炎症的特征。 结果:AR组鼻灌洗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清Eos比例、诱导痰Eos比例、血清总IgE均显著高于NAR组(P均<0.05)和对照组(P均<0.05),而NAR组鼻灌洗Eos计数、血清Eos比例、诱导痰Eos比例、FeNO、血清总IgE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AR组鼻激发阳性率为75.2%,高于NAR组65.8%,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х2=2.31,P>0.05),而AR组、NAR组与对照组32.1%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х2分别为46.36、31.06,P均<0.01)。 结论:NAR和AR患者鼻、下气道和全身均存在Eos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NAR也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炎症疾病,且AR要重于NAR。关注NAR和AR患者上气道炎症状况的同时,也要关注下气道及全身炎症状况,鼻腔Eos的变化可能是对下气道炎症评估和追踪的重要敏感指标。根据鼻腔Eos高低对NAR进行初步分型,有一定的临床和实验室依据,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NAR发病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其中,NARES和AR相比,在临床表现及炎症程度方面存在高度一致性,两者在发病机制方面是否存在相关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部分:非变应性鼻炎不同表型的炎症特征 目的:现如今关于非变应性鼻炎免疫学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部分对非变应性鼻炎(NAR)按照嗜酸性粒细胞(Eos)高低分型,探讨不同表型NAR免疫学特征。 方法:收集初次在耳鼻咽喉科就诊的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征(NARES)患者12例、NAR不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10例、变应性鼻炎(AR)患者12例及健康对照组11例,通过病史采集、皮肤点刺试验(SPT)、鼻灌洗细胞因子、血清细胞因子、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等方式评价分析炎症状况。 结果:NARES组鼻灌洗IL-4(42.27±22.10pg/ml vs24.93±8.90pg/ml)、血清IL-4[49.87(24.76~101.35)pg/mlvs20.92(9.40~29.87)pg/ml]、鼻灌洗IL-17(25.51±5.11pg/ml vs16.80±4.92pg/ml)和血清IL-17[31.07(22.14~96.41)pg/ml vs21.85(18.55~26.46)pg/ml]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鼻灌洗IL-10[3.65(3.45~4.03)pg/ml vs4.16(3.55~4.27)pg/ml]含量和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5.0±1.8)%vs(6.5±1.0)%]低于对照组(P均<0.05)。AR组和NARES组,NAR不伴Eos增高组和对照组之间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均>0.05)。 结论:NAR以鼻腔Eos高低分型,两种类型NAR存在不同的炎症发生机制和炎症表现,而NARES组和AR组却出现了类似的Th2、Th17及Treg炎症表现,两者在炎症发生机制上具有一致性,将NAR按照是否存在Eos浸润分型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