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的“被”字句是汉语的特色之一。2009年网络话语“被自杀”产生后,“被就业”、“被自愿”、“被小康”这类新颖、简洁的新兴被字结构组成的词语得到网民的广泛认可,有日益泛化的趋势。新兴被字结构已经成为一个高频使用的能产性新兴构式。
有趣的是,新兴被字结构中的“被”字后面连接的词语可以是自主动词、名词、形容词、及物动词等,与传统的被字结构大不相同,其中的“被”字后面的位置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由的句法位置。
新兴被子结构已经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历时角度(冯地云2010),逻辑学角度(段益民2010),社会学角度(刘红妮2010),语义学角度(刘杰、邵敬敏2010),语用学角度(傅开平、彭吉军2009),句法学角度(刘杰、邵敬敏2010)等。但是对于新兴被字结构,从句法学角度的研究还不完善,本文将从句法学角度着手,进一步探讨其句法生成过程。
在探讨新兴被字结构的句法生成过程之前,本文还回顾了传统被字句中“被”字的句法地位和长短被字句的句法生成过程。“被”字的轻动词说更为合理。
本文以乔姆斯基《最简方案》中的合并、移位和特征核查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新兴被字结构的句法生成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施事者+自主动词/名词/形容词/非自主动词。在这个结构当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发生使役化,活用作动词,参与句法运算。
第二步:施事者+使+受事者+自主动词/名词/形容词/非自主动词。新兴被字结构产生的背景是有一个外力,这个外力使用非正常的手段,使动作的施事者“被逼、被认为、被说成”执行了后面的行为。而自主动词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马庆珠1988),如果直接把自主动词用在这里就会产生矛盾。所以第二部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增加了外力即真正施事者和动词“使”,让其表达意义更接近新兴被子结构所隐含的意义。作者发现,这个过程生成的句子结构是汉语中的兼语式结构,其句子成分和生成过程与英语的SVOC结构句型类似,并对两者的句法生成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
第三步:受事者+被+自主动词/名词/形容词/非自主动词。作者发现,英语SVOC的被动式和兼语式的被动式类似,并推导了兼语式的被动式的生成过程。兼语式中的被动意义由“被”字来承担,相当于英语被动式中的-en,但“被”不是附着语素,而是用作轻动词。当被动式中加入“被”字,其后的动词相当于英语中的动词的过去分词,失去了为后面宾语赋格和为主语赋题元角色的能力,使得原句宾语必须移位满足格特征核查。而在汉语中,因为一个句子不能既表示主动又表示被动,所以在生成被动式的过程中,“被”和“使”不会同时出现,“使”字被删除。经过合并、移位和删除的句法运算,生成新兴的被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