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脾(胃)为脏象学说的核心,主运化。按现代医学理论分析,脾(胃)是一个生理学和(或)病理学的概念,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的功能综合单位。 近30多年来,关于脾本质的研究,证型上多集中在脾虚证,功能上多集中在脾主运化水谷的研究。对“脾主运化水液”的研究能揭示其生理机制和分子生物学基础,进一步补充“脾主运化”的研究。 一、文献研究 脾(胃)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可用“脾主运化水液”来概括。脾主运化水液,包括“化”和“运”两个方面。通过“脾的化”,能够把水谷物的液态成份转化成水液,能够把水液化生为唾、汗、尿、消化液及其它的生理性液体。通过“脾的运”,能够把津液和多余的水液转输至肺、肾和全身。“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健旺,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防止体内水液不正常的停滞,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对于维持体内津液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生物膜上特异性转运水的整合蛋白。它们在机体的分布广泛,大多选择性地分布在那些与体液吸收、分泌有关的上皮细胞中,以及可协同跨细胞转运的内皮细胞中,执行着各部位的水分重吸收、液体分泌的功能,对维持细胞、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水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水通道蛋白与水代谢密切相关,与中医理论的肺、脾、肾等脏相关。如果不同组织细胞膜上的AQPs表达超过或低于正常水平,都会影响水的分泌或吸收,出现局部的或全身的水平衡紊乱。 因此,通过津液代谢和水平衡这一中心环节,“脾主运化水液”和AQPs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水通道蛋白的正常表达可能是脾主运化水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若水通道蛋白表达异常,脾主运化水液可能出现异常,成为脾虚湿困、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等病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近年来,人们从中医学的角度对水通道蛋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但需要进一步深入。 二、临床实验研究 本实验中,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通过检测中医不同证型和脾胃湿热证不同程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AQP3、AQP4的基因表达,以正常组为对照;同时,选取脾主运化水液失常所导致的常见症状、体征作为一组变量,AQP3、AQP4做为另一组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病例来源均相同。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正常人作为对照,来自广州中医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