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电影节是各国展现自己国家独特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其中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合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是A类电影节中最权威、最受关注、最具影响力的三个电影节。参赛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影片、导演和演员来自全球各国,不限定区域,有严格的艺术评选标准,关注边缘和底层题材。中国改革开放道路进程中的现代化转型促使不同社会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呈现不同的分层与流动,而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变化就是中国底层群体的扩大。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导演将被遮蔽的底层人物遭遇社会的阴暗、人性的扭曲等经历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对底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关怀。本文对中国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获奖电影总数量、获奖题材和获奖人物角色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获奖电影符合三大电影节设置的获奖标准,体现了三大电影节共同的批判现实主义审美偏好。获奖影片将镜头聚焦于底层人民和底层女性的生存方式和悲剧命运,折射出我国为西方观众所呈现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特点。底层话语的塑造对社会的转型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形成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等刻板印象亦是进一步确认了西方制度与文化的优越感,我国底层人物形象在对外传播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这都需要影视工作者对中国获奖电影底层形象的传播策略进行深入的思考。描述底层人物的电影反映了社会现实中阶层固化、贫富不均和性别偏见等现象,鞭挞麻木丑恶的人性,引起观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增加底层话语的发声渠道,这样的艺术电影具有艺术批评的社会功能,以人文关怀为落脚点的导演们在欧洲三大电影节获奖是实至名归。但也要看到,在全球多元文化的竞争与融合中,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对东方进行渗透,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审美安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我国导演应致力于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改变西方对中国的丑化想象和误解,这就需要在宏观上把握全球现代性的特殊语境,在微观上从电影文本入手来重构底层普通小人物的形象,打造中国特色国际电影节掌握审美主权,让获奖电影真正蕴涵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与独特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