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并全面描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综合性社会支持干预措施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社会支持程度和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在调查阶段选取了181名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且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量患者的社会支持程度,中华脾胃系疾病患者结局报告量表之肠易激综合征量表评定其生存质量。试验阶段纳入了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57例,将纳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9例及对照组两组28例,试验组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同时,进行综合性的社会支持干预,包括专业支持、心理支持、家庭支持,其中心理支持采用焦点解决模式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的中药治疗。两组治疗方案疗程均为4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临床症状积分、社会支持程度和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临床症状积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生存质量得分和焦虑、抑郁自评分为主要测量指标,分别在干预前后通过量表调查评价干预效果。通过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社会支持程度、生存质量状况、焦虑抑郁自评分以及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详细、深入地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综合性社会支持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结果:1.最常见的肠易激综合征亚型为腹泻型,占92%,中医证型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证(79.6%)、脾虚湿阻证(9.4%)、脾胃湿热证(5.5%)、肝郁气滞证(3.3%)、脾肾阳虚证(2.2%)。2.181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平均总分为(123.96±6.84)分,生存质量4个领域的得分分别为:独立性领域(6.62±1.20)分、心理领域(21.35±3.03)分、生理领域(75.67±6.04)分及环境领域(20.31±2.26)分。其中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平均总分为(125.71±5.94)分,独立性领域(6.70±1.21)分、心理领域(21.65±2.94)分、生理领域(77.01±5.36)分及环境领域(20.53±2.20)分。3.181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社会支持平均总分为(32.98±6.07)分,从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分别来看,客观支持为(9.32±2.43)分,其中患者的居住情况尚可,只有13%的患者独居;经济支持和精神安慰的来源普遍有2-4种。患者的主观支持为(18.25±3.80)分,其中来自家庭支持系统的社会支持最多,家庭支持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的支持和照顾;来自朋友的支持较少,患者关系密切、困难时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数量较少,64%的患者拥有不超过2个这样的朋友;邻里关系方面,41%的患者与邻居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与同事的交往方面,45%的患者与同事之间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患者对支持的利用度为(5.41±1.79)分,只有3%的患者在遇到烦恼时会主动向别人倾诉,只有2%的患者在遇到困难时经常向别人求援,只有2%的患者表示会主动参加团体并积极活动。说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未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其中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社会支持平均总分为(31.49±4.78)分,客观支持(8.84±2.08)分、主观支持(17.58±3.50)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5.07±1.59)分。4.将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IBS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及4个领域、8个方面进行相关分析。社会支持总分与生存质量总分及心理领域、生理领域呈高度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生存质量总分呈高度负相关(P<0.01);客观支持与心理领域、生理领域呈负相关(P<0.05)或高度负相关(P<0.01),主观支持与生理领域呈高度负相关(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呈高度负相关(P<0.01);从生存质量的各具体方面来看,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精力与形色、疼痛与不适、消化功能和大便情况呈负相关(P<0.05)或高度负相关(P<0.01),客观支持与心理方面、消化功能呈负相关(P<0.05),主观支持与疼痛与不适、大便情况呈高度负相关(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消化功能和大便情况呈负相关(P<0.05)或高度负相关(P<0.01)。其中肝郁脾虚证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与生存质量总分及心理领域呈高度负相关(P<0.01),与生理领域呈负相关(P<0.05):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生存质量总分呈高度负相关(P<0.01);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生存质量总分呈负相关(P<0.05);客观支持与心理领域呈负相关(P<0.05),主观支持与生理领域呈负相关(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领域呈负相关(P<0.05);从生存质量的各具体方面来看,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精力与形色、疼痛与不适、消化功能和大便情况呈负相关(P<0.05)或高度负相关(P<0.01),客观支持与心理方面、消化功能呈负相关(P<0.05),主观支持与疼痛与不适呈高度负相关(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方面、消化功能呈负相关(P<0.05)。5.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达9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67.86%。中医药辨证论治结合综合性社会支持干预措施与单纯中医药辨证论治都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症状,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腹痛、腹胀或不适、腹泻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从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分析来看,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分和腹痛、腹胀或不适、腹泻单项积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药辨证论治合并综合性社会支持干预措施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上优于对照组。6.两组IBS患者组内比较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的4个领域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个具体方面中,除了精力与形色方面之外,其他方面评分变化自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分析来看,试验组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及心理领域、生理领域得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立性领域、环境领域得分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前后两组在心理方面、疼痛与不适方面、大便情况方面方面得分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些方面优于对照组,独立性方面、精力与形色方面、消化功能、医疗、社会关系方面干预前后两组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组内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社会支持程度均有明显提高。从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来看,试验组干预前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变化自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干预患者的主观支持程度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有明显提高。从组间比较分析来看,干预后试验组IBS患者社会支持总分及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社会支持程度高于对照组。8.两组IBS患者组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自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干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从组间比较分析来看,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的分数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较对照组有更大的改善。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的亚型为腹泻型,中医证型中最常见肝郁脾虚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较低,且生存质量的各个领域、方面都受到了疾病的影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总体一般,未能对社会支持进行充分的利用,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患者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生存质量越好。通过提升患者的社会支持程度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综合性社会支持干预措施能显著缓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社会支持程度,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治疗联合综合性社会支持干预措施是一种治疗IBS的有效的干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