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黄骅坳陷中生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区域地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孢粉等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黄骅坳陷中生界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沉积相展布以及有利砂体展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黄骅坳陷中生界测井响应、录井数据以及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岩心观察与分析、结合孢粉数据,将黄骅坳陷中生界划分为4个层位,分别为中下三叠统、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其中中下三叠统主要发育粒度偏细的紫红色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黄骅坳陷中生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区域地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孢粉等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黄骅坳陷中生界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沉积相展布以及有利砂体展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黄骅坳陷中生界测井响应、录井数据以及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岩心观察与分析、结合孢粉数据,将黄骅坳陷中生界划分为4个层位,分别为中下三叠统、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其中中下三叠统主要发育粒度偏细的紫红色砂泥岩互层。测井曲线以齿化箱型、齿化线型为主。中下侏罗统主要发育中厚层块状砂泥岩及互层砂泥岩,局部可见煤。测井曲线以中-高幅微齿化箱形-钟形、齿化漏斗形-箱形-指形为主。上侏罗统主要发育紫红色砂泥互层,部分地区底部见薄层中基性火山岩。测井曲线以高幅齿化箱形和漏斗形、微齿平直型、低幅微齿化-齿化箱形、高幅漏斗形为主。下白垩统主要发育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局部地区发育灰白色砂岩、粗砂岩、钙质砂岩,底部发育火山岩。测井曲线以微齿化钟形-箱形、微齿平直形、齿化漏斗形-箱形-指形。通过对坳陷内钻录井资料整理,总结各层位地层残余厚度,发现中生界残余地层呈明显的北薄南厚。中下三叠统主要分布在南区,中区少量分布,整体较薄;中下侏罗统主要分布中南区,地层中厚南薄;上侏罗统分布较少,在各区零星分布,厚度较薄;下白垩统主要分布在中北区,存在多个分布区域,中区较好。通过岩性、沉积构造以及测井曲线等相标志进行识别,认为研究区中生界主要发育四种沉积相:曲流河相、辫状河相、湖泊相、冲积扇相。其中早中三叠世,坳陷内主要发育大型的干旱河湖沉积体系,河流相以河漫沉积为主,湖泊相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早中侏罗世,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曲流河相、辫状河相,局部地区发育湖泊相、冲积扇相。通过单井沉积相分析、连井沉积相分析,分析黄骅坳陷中生界中下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平面相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中生界有利砂体类型及展布,发现中下侏罗统存在三个不同物源及河流沉积体系,各体系内部均具有“下辫上曲”的结构,有利砂体为各沉积体系下部辫状河道块状砂岩。其中下部块状砂体主要分布在埕海地区,砂体粒度较粗,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中部块状砂体分布在王官屯-枣园及埕海地区分布,砂体粒度较细,岩性为岩屑质长石砂岩。上部块状砂体分布在舍女寺地区,砂体粒度中等,岩性主要为长石质岩屑砂岩。
其他文献
准噶尔盆地南缘处于北天山山前,是西部的一个典型叠合前陆盆地油气聚集区。本文以野外地质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构造控藏理论为指导,对南缘中西部三排背斜带的构造样式、构造油气藏解剖、圈闭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明确了断裂控藏作用,并总结了南缘中西部的油气成藏模式。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发育以压缩构造为主的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样式整体具有上下分层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整体的勘探和研究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及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在相标志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探讨了富县探区延长组下组合油层组沉积相和砂体平面展布规律。以研究区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为指导,通过运用镜下薄片的鉴定结果,并结合X-衍射粘土矿物含量分析,以及利用扫描电镜、压汞试验等室内实验所
本文以胜利滩海地区新近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了滩海地区垦东12块、孤东七区西、埕北22块三个典型区块,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在对关键井岩心精细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资料、测井资料厘清各典型区块沉积相类型,建立相应的沉积相模式,最终明确河流砂体叠置模式与时空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分汊河、曲流河三种河流类型。其中垦东12块、孤东七区西以及埕北22块馆上段沉积早期以及垦东12块馆
临北地区位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临邑大断层东部撒开端,分割滋镇洼陷和临南洼陷。临北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层极其发育,形成一系列复杂小断块,使研究区呈现出复杂的构造特征,为进一步勘探带来了困难。本文旨在分析临北地区的断裂分布特征及形成演化规律,对小微断层识别标志进行总结,并对不同规模、性质的断层进行封闭性评价,以此分析该区的油气成藏规律。本篇论文主要借助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结合井资料,对地震剖面进
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勘探的重要阵地,其上古生界地层发育大规模的致密砂岩气储层,但杭锦旗地区储层发育规律不明,改造过程复杂,空间上表现出非均质性强的特征,有利储层的控制因素和平面分布特征是当前研究的难点。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包括实测物性数据在内的分析化验资料、以及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合碳氧同位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重
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结合前人已总结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鲁西地块中生代以来拆离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采用相似性理论,分析研究区中生代以来拆离断层深部发育模式和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区拆离断层走向为NW向和近EW向,由南到北近平行排列,浅部倾角较大,在深部倾角逐渐变缓并拆离滑脱,控制了凹陷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断层中常见断层角砾岩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尚未发现工业油气流。中部隆起区中-古生界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重点。但是,由于缺乏钻井,中部隆起区中-古生界地层发育情况、沉积相类型及演化一直处于推测阶段,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本论文以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区首钻-CSDP-2全取心井(全球海洋科钻全取心最深井)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观察、古生物鉴定、薄片鉴定、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结合下扬子板块苏北-南
为了能够更好地预测低勘探区砂砾岩的展布,利用三维地震、钻/录井、岩心等资料,系统分析渤中凹陷沙东南地区古近系砂砾岩沉积特征与分布规律。在利用地震反射特征、测井、岩心识别层序界面的基础上,识别出3个二级层序界面(T8,T5,T2),3个三级层序界面(T3,T3M,T3U)。通过单井层序地层分析、连井层序地层分析、井-震结合分析,建立渤中凹陷沙东南地区古近系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综合运用常规地质手段(岩心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南部缓坡带沙四上亚段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之一,其中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及膏盐岩等多种沉积体系交互发育,成岩作用与储层特征研究对于这种复杂沉积体系的油气勘探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沙四上亚段发育12种岩相类型:灰色块状杂基支撑砾岩相、灰色块状含砾砂岩相、灰色交错层理中-粗砂岩相、灰色平行层理粉-细砂岩相、灰色块状灰质砂岩相、灰色块状砂质灰岩相、深灰色块状颗粒灰岩相、灰色块状生物格架
混源油比例定量分析对于判识不同成藏期的油源贡献度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一种快捷确定混源油贡献度的方法,本文采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和碳同位素对混合原油贡献度进行了定量表征。以东营、渤南地区为例,通过γ蜡烷/C30霍烷、Ts/(Tm+Ts)、Ts/Tm及C2920S/(20S+20R)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沙三、沙四段原油进行了的原油组群划分与油源对比,并对原油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