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兴隆乡民族杂居小城镇特色构建与规划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h83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出本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特色,并在长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战争等多方作用下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空间格局。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不仅推动了各民族更为广泛的交流,也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民族居住空间的进一步融合,尤其在民族杂居分布特别零散的乡镇层级,民族个性在杂居环境下,受从众、顺从等社会集体行为心理影响而被强势文化抑制、弱化,更多地被现代社会共性所同化或取代。如何在民族杂居地区维护各民族安定团结并保持各民族文化个性特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论文依据民族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成果,提出最基础的乡镇空间层面,在“大杂居”的前提下,通过引导杂居散布的各族人口按民族重新分区聚居,形成一定规模的小聚居:聚落或聚居区,能促进民族聚居群体自组织,唤起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并在民族个性化空间中以特定的符号化融入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传承、彰显本民族文化特色。论文探讨了“小聚居”模式下,各民族聚落如何友好相处,提出民族聚落分区与空间配置应充分考虑民族空间观念与偏好差别而形成的空间分异,使其各安其所;聚落之间的一级公共空间应强化维系杂居民族共同认同的信念与精神符号,作为联系、协调、团结各民族关系的文化纽带,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格局。论文以贵州大方县兴隆乡为实证研究对象,剖析了兴隆乡民族杂居的文化特质与问题现状,比照民族学对各民族特性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兴隆乡这一特定地域杂居环境下多元民族文化的气质特征,以此作为城镇特色构建的核心。论文借助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解译各民族传统聚落空间要素,并在各民族“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引导下,获得了“船形”山水格局认知的艺术灵感,将民族文化中的情感和思想以符号化的形式融入到镇区的关键环境要素中,塑造可感知、可体验、可意象的城镇特色空间,并初步构建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特色规划设计体系。本文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从背景研究、基础分析、问题提出、构建思路、设计实践五个层面展开对基于民族文化特色表达的民族杂居小城镇规划探讨第一章阐述了民族杂居小城镇特色规划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前形式下对民族杂居小城镇特色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章,从民族学的视角宏观梳理各民族的文化特性及其发展流变,辨析民族杂居与民族文化发展传承关系,提出民族文化特质是城镇特色的核心内容,并以台湾民族部落文化观光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佐证。第三章,分析贵州兴隆乡民族杂居的整体环境和各民族文化特征,发掘文化背后的民族思想、情感和内涵。总结得出受现代化生活的影响下兴隆乡当前各民族文化的一致性增强,差异性减弱,民族文化正走向融合的趋势。第四章,对兴隆乡镇区进行现状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上位规划的要求和发展机遇,总结归纳出民族杂居环境特色构建所面临的难题,如何在民族文化趋同和汉化的大背景下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镇,这也是本次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第五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确定了兴隆乡这一特定地域杂居环境下多元民族文化的气质特征,以此作为城镇特色构建的核心。提出民族聚落分区与空间配置应充分考虑民族空间观念与偏好差别而形成的空间分异,借助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解译各民族传统聚落空间要素,并在民族个性化空间中以特定的符号化融入进行强化。第六章,针对贵州兴隆乡镇区的具体情况,确定特色规划目标和原则后,从规划的三个层级:宏观(城镇空间特色意象)、中观(民族风貌区划与特色空间塑造)、微观(建筑与景观环境)来构造具体的规划方法。第七章,对基于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杂居小城镇规划进行总结,给出问题解决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及对研究不足及展望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4G是第四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指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的框架扁平、全IP化、速率高等优势,在短短的三年内成用户数迅速增长,成了主流,近期4G也做起了语音的业务
流通产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华东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流通产业在华东六省一市的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因此,有必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本质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适应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电算化会计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