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美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小说大多展示美国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的生活画面。《巴比特》(1922)描绘了美国商业文化繁盛时期城市商人的生活,是其最杰出的力作之一。目前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文化、心理学分析、作者创作艺术等方面,而小说的伦理价值挖掘较少。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回到20世纪美国社会的伦理现场,剖析小说中两位男性的伦理焦虑、伦理身份意识混乱过程以及基于此所做出的伦理选择:出轨,即迷失;阐释这两位男性出轨之后不同的伦理选择,不同结局所带来的伦理教诲,揭示小说中传递出来的刘易斯关于人类家庭的伦理观,为《巴比特》研究提供新视角。《巴比特》讲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历经巨变的美国,中产阶级面对这种巨变时所感受的迷茫与不知所措,以及这种迷茫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经济高速运转,消费主义盛行,在新伦理秩序中旧道德规范渐行渐远,而新道德体系尚未成熟,人们处于迷惘之中。文学伦理学认为:由于清教主义对人们的约束力减弱,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自由意志开始膨胀,他们想要摆脱家庭责任和伦理道德的束缚,寻找自己梦想的自由以及“梦中的小仙女”;当这种自由意志无法实现,他们便陷入伦理焦虑中,既对现实生活不满又无法解决和改变。当伦理焦虑长期无法缓解,自由意志变得强大,主人公的伦理身份意识开始混乱,试图逃避现实,摆脱伦理身份的规约。此时强大的自由意志在与理性的斗争中一旦占了上风,那么自由意志将转化成非理性意志,引导人做出错误的伦理选择,即巴比特和保罗的出轨。后来,巴比特的理性逐渐回归,其理性最终战胜了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最终转变为理性意志,引导他做出了回归了家庭的正确伦理选择,并得到了妻子的原谅。保罗出轨后,其自由意志继续膨胀,进一步压倒理性,其自由意志转化为非理性意志,引导他做出伤害妻子的伦理选择,最后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巴比特和保罗不同的结局反映出刘易斯对婚姻的伦理观,即:人类应该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增强理性,理性对待家庭,僭越家庭伦理的人终将受到惩罚。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重点分析了特定伦理环境下巴比特和保罗各自的两次伦理选择,即出轨和出轨后,以期阐明小说的伦理教诲。第一章是对论文相关内容的基本介绍,第二章分析了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伦理环境中,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繁华与多样性刺激了人们的自由意志不断膨胀,但伦理规范约束着他们的自由意志,导致他们处于伦理焦虑之中。第三章解析了伦理焦虑长期无法缓解,巴比特和保罗对自己的伦理身份意识产生混乱,他们想逃避现实中的伦理身份以及身份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满足自己的自由意志,于是两人都做出了出轨的伦理选择。后来巴比特最终认识到自己的伦理身份和责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做出了回归家庭的伦理选择。而保罗出轨后一心想要和妻子离婚寻找自己的自由,最终在和妻子的冲突中开枪打伤了妻子。最后论文阐释了小说带给我们的伦理教诲,即:人类应该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增强理性,理性对待家庭;僭越家庭伦理的人终将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