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颈胸段是指脊柱C6-T3节段,处于颈椎前凸和胸椎后凸的交界移行区,在脊柱外科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颈胸段的脊柱病变,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前方有胸骨、纵膈,后方有肩胛骨遮挡,使得其治疗变得极富有挑战性,随着外科学技术及理论的进步,外科手术日益成为治疗脊柱颈胸段病变的重要手段。然而其椎体位置深,该部位周围解剖复杂,手术的风险及难度也进一步大。该节段常见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单纯颈胸椎前路、后路以及颈胸段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三种重要手术方式。由于该部位是脊柱应力集中点,因此单纯前路手术可能因内固定强度不够而导致内固定断裂失败而致植骨不融合。单纯后路则无法直视脊柱病变,病变清除不彻底、易复发等多种弊端。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一种兼顾手术的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的手术方式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尤为重要。研究目的:回顾分析前后路联合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探讨前后路联合术式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我院从2006年12月-2011年6月共收治颈胸段脊柱病变患者31例,其中骨折15例,结核9例,肿瘤5例(骨巨细胞瘤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转移瘤2例),脊柱畸形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脊柱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术前、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有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以及影像学检测评估局部后凸角恢复情况,并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治疗植骨融合情况,同时应用ASIA分级和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规律的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4.15±8.47个月。患者术后后凸角及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随访后影像学检测Cobb角丢失角度无明显统计学意义。5例肿瘤患者均接受规律的放化疗治疗,1例骨巨细胞瘤于13个月后局部病灶复发,1例转移瘤患者于术后16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衰竭死亡。结论:对于颈胸段脊柱骨折以及结核病变和脊柱畸形,前后路联合术式实现了脊柱的前后路坚强内固定、360度植骨融合、重建了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疗效肯定而确切。对于颈胸段脊柱肿瘤治疗,该术式可以实现早期的椎管减压,病灶的清除彻底,同时重建脊柱稳定性,配合规律的术后放疗和化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见,对于颈胸段脊柱病变的治疗,一期前后路联合术式,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术式,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