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的雅马里克山片区是一处位于城市交通枢纽的棚户区。这里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最开始是由外省份的流动人口组成的“盲流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该市内较大的一处多民族混居的流动人口聚居地。这里的建筑多为私建,缺少规划,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脏乱,居民以低收入的流动人口为主,城市中其他地区的居民往往对此地敬而远之,是一处典型的城市中的底边社区。2009年,在乌鲁木齐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5”事件,族群间的冲突造成了维、汉两族无辜群众的伤亡。在这场事件中,流动人口成为了暴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主要受害者。然而,位于市区繁华地段,且多民族流动人口混居的雅山棚户区却在事件期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暴力冲突,成为了“7·5”事件中的“轻灾区”。这也使得雅山棚户区一时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在雅山棚户区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几组不同的棚户区住户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出该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与交往模式。另一方面,本文也对该地区的基层政府组织进行了讨论,论述了这一棚户区作为一个政府在场的底层社区的性质。此外,雅山棚户区如今已被纳入棚户区改造工程,拆迁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本文也记录了这一社区在消失前的最后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的几点结论是:有别于有关棚户区或贫民窟等底层社区社会组织和秩序的一般想象,在雅山存在着强有力的政府组织和管理;这一社区内不同民族居民能够和谐相处,并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存在较强的政府管理,也是因为这里的居民都是城市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抱怨和怨恨可言,却有更多的相互同情和照料;此外,旨在改变此区“脏乱差”局面、并作为维稳手段的棚改工程与拆迁却滋生出了该社区维、汉居民之间的不公平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此地曾经作为“民族关系和谐”典范的内在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