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54例肺曲霉病宿主因素、胸部CT表现、GM试验、微生物检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死亡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对侵袭性和寄生性肺曲霉病的流行病学现状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的警惕性,为正确、科学地制定肺曲霉病诊断流程、治疗方案,改善重症或疑难肺部感染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查阅2002年11月—200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出院病史资料,包括器官移植、胸外科手术、呼吸内科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以及微生物室、病理科检验记录登记簿,搜索可疑肺曲霉病。根据2005年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关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共识草案Ⅵ以及2006年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收集确诊和临床诊断肺曲霉病。制作调查表,收集相关资料如下:(1)人口学资料;(2)诊断依据(宿主因素、临床特征、胸部CT、微生物学检查、GM试验、病理学检查);(3)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预后。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平均数士标准差来描述,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来描述。计数资料以构成比n(%)来描述,使用χ~2检验。对侵袭性肺曲霉病死亡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平均数土标准差描述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筛选出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多因素采用Logisti回归分析,确定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肺曲霉病患者共54例,确诊28例,临床诊断26例。年龄23—81y,平均51y。男性35例(64.8%)。(2)侵袭性肺曲霉病36例(66.7%),2004—2007年诊断例数逐年增加,烟曲霉80%(12/15)为主要病原菌。32例(88.9%)有宿主因素,10例(27.8%)仅有基础疾病,4例(11.1%)无任何免疫功能缺损或COPD等宿主因素。28例(77.8%)患者进行CT检查,主要表现为:结节22例(78.6%),团块14例(50%),楔形实变9例(32.1%),晕征9例(32.1%),新月征3例(10.7%),空洞22例(78.6%)。痰真菌培养阳性率为52.8%(19/36),BALF真菌培养阳性率为55.6%(5/9),GM试验阳性率(≥0.5)为80%(16/20),肺组织病理检查阳性率88.3%(10/12)。初次诊断误诊率高达63.9%(23/36)。抗真菌药物初始治疗有效率仅48.6%(17/35)。总体病死率30.6%(11/36),其中移植术后、COPD、痰真菌培养阳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1.4%(5/7)、100%(6/6)、57.9%(11/19),这三者为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死亡组年龄大于存活组(p<0.05)。(3)18例确诊寄生性肺曲霉病患者中,6例(33.3%)有其它肺部基础疾病。咯血15例(88.3%)。曲霉球伴新月征9例(50%)。有4例进行GM试验,均呈阳性。初次诊断误诊率达83.3%(15/18)有7例(38.9%)术前未考虑肺曲霉病。手术后电话随访11例,治愈率90.9%(10/11),8例术后未使用抗真菌药物,其中1例术后复发并发支气管残端瘘。【结论】(1)侵袭性和寄生性肺曲霉病在宿主因素、临床特征、CT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近年来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例数有增加趋势,以烟曲霉为主要病原菌,肺部慢性疾病如COPD可单独作为宿主因素。(3)侵袭性肺曲霉病CT表现多样,以两肺分布的结节、团块为主,多伴空洞,典型表现“晕征”仅占9例(32.1%),初次诊断误诊率高达63.9%,部分病例组织病理确诊困难。(4)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病死率30.6%,抗真菌药物初始治疗有效率仅48.6%,移植术后、COPD、痰培养检出曲霉、年龄较大为死亡危险因素。(5)寄生性肺曲霉病常无基础疾病,少数伴有陈旧性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引起的肺部空洞性疾病。(6)咯血(88.3%)是寄生性肺曲霉病最常见的症状。CT表现以单发结节为主,仅半数表现为球形病灶伴新月征。术前诊断仅11例(61.1%)。(7)手术治疗是目前寄生性肺曲霉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治愈率90.9%(10/11)。单用或术后加用抗真菌药物的治疗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