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现代杜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观照创造社“转向”的复杂过程和深层的原因。创造社的出现使他们以叛逆之举在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他们后期突然的“转向” 更是造成了难以解答的困惑。本文将分三部分阐释创造社“转向”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二十年代乃至其后文学发展的模式进行探究。 一、突围与皈依:创造精神的更迭 内在多重原因促使了创造社“转向”的发生。 1、创造社在“五四”文学革命行将结束的瞬间以向“五四”先驱挑战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作为一支突起的“异军”其前期最大的历史价值在于为“五四” 文学革命的补课,建立于完全新质基础上的创造社更加容易走出“五四”文学革命的规约而发生转变。 2、当他们真正走出“五四” 文学革命的历史情境面对崭新社会时,缺乏自身深厚理论积淀的创造社作家丧失了对于世界和他者言说的话语权力,这无异于将他们柔弱的生命放逐,转换生存方式无疑是不甘平庸的他们面对失落困境的突围之途。 3、趋新的意识及反抗绝望的生存本能使创造社作家接受了此时在中国最新、最富斗争精神的理论——革命文学,而日本文化中介的影响又使他们对此种理论有了天然的契合感,这便扫除了不同文化语境所造成的心理隔阂,使他们的“转向”成为可能。 二、皈依与聚合:一代知识分子的时代抉择 外部原因的存在也构成了创造社“转向”发生的必要条件。 1、对于创造社作家来说,只有寻找到强大的理论武器才能使他们重新获得话语言说权力,因此他们将无产阶级文艺观不是作为具体科学和对某种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来接受,而是单向度地将无产阶级文艺观的革命实践性发展到了极致,使其可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理论武器来运用和掌握,两种生存的环境共同促使了他们对这种理论的接受。 时代裂变中的臾围与皈E—一创这社“转向”新论—— 2、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的合作关系是我们长期以来忽略的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使其“转向” 的生存环境。泰东图书局对创造社作泵的经济剥削促使他们阶级意识产生,并使他们在困境中主动接受了阶级斗争的理论, “转向”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3、中国知识界面对不断变动的中国现买形成了强烈的解释中国的焦虑,在这种社会生存环境中创造社作家的焦虑之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试图用崭新的富于斗争意识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对中国现实杜会做出合理的阐释,这就给“转向” 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超越与失落:创造社“转向”的历史启示录 创造社“转向”究竟给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l\创造社的言语和行动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特别是它主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这一具有深刻矛盾性命题的转换,在此种转换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现代性本身特有的性质。 乙“转向” 的发生不仅使创造社作家放弃了自我中心意识和浪漫抒情的理想,更为重要的是它造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精英立场的丧失,大多数作家纷纷背离现代精英知识分子的意识而将注意的焦点“转向”了收效甚快的政治运动。这是创造社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