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股骨头坏死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各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骨科领域中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若想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术式选择至关重要,根据分期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姑息性手术与髋关节置换术之间差异巨大。本研究以髋关节置换术中截除的股骨头标本为基础,结合X线及CT对高度丢失的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同时加入患侧股骨头与健侧股骨头影像学表现的对比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并细化股骨头坏死姑息性手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术前证实为单侧股骨头坏死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86例(FICAT Ⅲ期50例、Ⅳ期36例),左侧46例,右侧40例,年龄32-68岁(50±18岁),男性55例,女性31例。术前一周内行X线(骨盆正位及蛙式位)、CT(双髋关节CT平扫)检查;术中截除股骨头标本,从标本正中沿其冠状面用电动摆锯纵行剖开,确定股骨头中心点(hc),沿股骨颈纵轴连线至股骨头顶点通过hc(X),垂直于X的连线(Y)同时通过hc。股骨头中心点沿X轴至股骨头顶点的距离确定为b,股骨头中心点延Y轴至股骨头外侧顶点的距离为c,最后确定a,其与b和c间夹角均为45度。a、b、c分别代表股骨头塌陷后中间、内侧及外侧的实际高度。将测量数据与相对应的X线上的a’、b’、c’及CT上的a"、b"、c"值分别进行比较。标本组设为A组,患侧X线组设为B组,患侧CT组设为C组。同时健侧股骨头X线上中间、内侧及外侧的高度分别用a1、b1及c1表示;健侧股骨头CT上中间、内侧及外侧的高度分别用a2、b2及c2表示。健侧X线组设为D组,健侧CT组设为E组。最后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SPSS Inc.,美国)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及组间数据首先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若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条件则采用方差分析,若不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条件则采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多个样本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则采用SNK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组内a与b测量数据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组内b与c测量数据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组内a与c测量数据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组内a’与b’测量数据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组内b’与c’测量数据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组内a’与c’测量数据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组内a"与b"测量数据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组内b"与c"测量数据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组内a"与c"测量数据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组间同一位置参数的测量数据比较(a与a’比较,b与b’比较,c与c’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组间同一位置参数的测量数据比较(a与a"比较,b与b"比较,c与c"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组间同一位置参数的测量数据比较(a’与a"比较,b’与b"比较,c’与c"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D组组间同一位置参数的测量数据比较(a’与a1比较,b’与b1比较,c’与c1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E组组间同一位置参数的测量数据比较(a"与a2比较,b"与b2比较,c"与c2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E组组间同一位置参数的测量数据比较(a1与a2比较,b1与b2比较,c1与c2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股骨头坏死塌陷首先出现在外上象限的情况要远远多于出现在内上象限及中间部位,这与外上象限承受更多的压力关系密切;2对股骨头坏死塌陷进行预测以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X线及CT均有很高的精确度及准确性,即有很高的匹配程度;3对于股骨头实际高度丢失不足2mm,但在CT下表现为软骨剥脱的患者即使较为年轻也应该考虑首先选择髋关节置换术。4利用首先确定股骨头中心点的方法对坏死股骨头高度丢失数据进行测量具有简便易行、准确性高的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