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R技术和Offset-Tracking技术的矿区形变监测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区开采沉陷与其他地表形变不同,其特点是沉降量级大、形变剧烈。由于煤矿开采会在矿区地表形成地裂缝、塌陷坑、滑坡等一系列地质灾害进而对当地的构筑物、建筑物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频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也会对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在国家减灾防灾的紧迫需求下,实时、准确地掌握矿区地表的形变情况,形成科学的地表沉降监管体系,对于保障矿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至关重要。传统的测量方法存在外业工作量大、点位稀疏、监测范围较小、观测进程易受天气影响、地面调查难以到达等诸多弊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以实时、准确、大范围、高精度地对地表形变进行监测,已经在实际地面工程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依据D-InSAR原理,在不考虑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其可达到到厘米级甚至是毫米级的监测精度,但是无法对矿区大量级、大梯度形变进行监测。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山西省阳泉矿区为例,系统地研究如何利用D-InSAR技术对地表微小形变进行监测以及如何利用SBAS-InSAR和Offset-Tracking技术对大量级、大梯度的地表形变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其主要研究工作以及相应的成果如下:(1)总结了传统时序InSAR技术及像素偏移量追踪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系统成像特性以及InSAR技术处理过程中的误差来源,并针对这些既定误差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简单介绍D-InSAR、SBAS-InSAR、Offset-Tracking技术的操作流程并分析其在形变监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2)针对传统监测方法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常见问题以及D-InSAR在地表微小形变监测中的优势,本文利用10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D-InSAR技术对研究区域的地表形变信息进行提取。通过采用不同的滤波模式、相位解缠阈值进行多次试验,以此选取最合适的滤波模式和解缠阈值。结合已有实测资料和形变序列图,布设工作面模拟走向监测线和倾向监测线,提取沉降信息、绘制地表下沉曲线、最大下沉点移动速率曲线、最大下沉点下沉速率曲线,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分析地表动态下沉规律。(3)传统的时序InSAR技术在地表微小形变监测中表现出强大的优势,但是在地表大梯度形变监测中精度不高,针对其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融合SBAS-InSAR和Offset-Tracking技术对研究区域整个下沉盆地进行监测,从而获得完整的形变场。融合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以相干系数作为融合边界的方法,采用手动掩膜的方式对二者的监测结果进行融合,并对其融合结果的精度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最大绝对误差320mm,平均绝对误差87mm,最大下沉处绝对偏差105mm,相对偏差4.0%。其精度符合开采沉陷地表监测的一般要求,此方法可为今后地表大梯度形变监测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其他文献
煤矸石是在成煤过程中伴煤而生的一种废弃岩石,在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成为了一种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的产量约占煤炭总产量的10%~15%,我国是全球煤炭开采量最大的国家,当前煤矸石的总积累量已达60亿吨,且逐年递增,成为排放量最多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山西是产炭大省,也是煤矸石堆放大省,堆放的煤矸石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晋城市的一些区域,由于煤矸石中硫含量较高,长期堆放的煤矸石山
山西宁武煤田石炭-二叠纪煤层中铝、锂及稀土等元素富集,是煤型关键金属潜在有利区。平朔矿区安家岭煤矿9号煤中Al、Li和稀土等元素的富集受到陆源碎屑的控制,但对导致Li等关键金属的富集程度及元素富集组合这种差异的原因没有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选取安家岭9号煤层(包括顶底板及夹矸)为研究对象,基于矿物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综合利用偏光显微镜、XRD、Raman、ICP-OES、ICP-
采煤机在截割过程中,刮板输送机中部槽既是采煤机的运行轨道,又是物料运输的主要载体,还会受到采煤机截割煤壁落下的煤岩等的冲击。此外,中部槽还会面临着多种工况和复杂多变的矿井环境,因此中部槽也成为刮板输送机中消耗量最大的部件之一,一旦出现故障,其维修难度大而且影响生产进度,导致资源浪费。本文以刮板输送机为研究对象,在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耦合作用基础上对中部槽进行动力学分析。首先,获取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耦
煤炭的开采中,煤炭一般具有一定的水分且细粒煤炭含量较高,导致了煤炭在筛分过程中会发生黏附成团和堵塞筛孔的现象,进而造成筛分环境恶化及筛分效率降低。弛张筛独特的聚氨酯筛板与相互交错的弛张运动,使筛面上运动的物料得到较大的抛射强度,能有效的实现潮湿细粒煤炭的筛分。目前对湿煤聚团与弛张筛筛板碰撞解聚的研究较为缓慢,为兼顾湿煤聚团的解聚与筛板的使用寿命,本文基于聚团筛分试验建立湿煤聚团离散元模型,并对筛板
晋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属华北板块北缘活动带,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较为强烈,是山西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经过多年的地质研究,不同比例尺的基础地质调查及重点区域的地质矿产调查已相继完成,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但由于以往工作以解决基础的地质问题为主要目的,在区内虽有矿床的发现,但对成矿规律、成矿物质来源等研究较为欠缺,因此,在该区进一步应用新方法、新理论对其成矿机制、空间耦合等研究将对下一步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
随着煤层开采地质条件日趋复杂,采动影响巷道的矿压显现越发明显,尤其是遇到断层、节理发育等地带,巷道更容易受采动影响发生大范围失稳垮落,因此对高应力区巷道采动影响时效特征与围岩稳定控制研究意义重大。为了解决此类巷道在服务期间内围岩变形严重、不易控制的技术难题,本文以双柳煤矿3316工作面高应力区采动影响巷道为背景,通过实验室测试、理论分析、数值分析与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高应力区抽采巷围岩应力和变形受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按传统的采煤方法必须保留一定的安全煤柱,这样就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另外,留设的安全煤柱还存在应力集中等问题。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在实现高效开采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消除安全煤柱处矿压应力集中的现象,在煤矿开采的安全性上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采掘接续紧张的状况,以满足工作面快速推进的要求。本文以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理论为主导,探索在杜儿坪矿68310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作为新一代矿井提升机,以低转速、大扭矩、能耗低、基建少等优点逐步运用于矿井提升系统,其高效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矿山的生产效率及生产安全。矿山实际生产中,缠绕式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提升负载具有吨位大、时变特性,外转子滚筒作为直驱机构,负载将直接作用于滚筒上,因此其受载为一种非线性、强耦合、多目标的复杂受力问题,时变负载引起外转子滚筒等关键承载体受载特性发生变化,对其安全性与可靠性造成一定
本论文收集了山西省六大煤田煤中微量元素含量数据,并从河东煤田、宁武煤田和沁水煤田补充采样174件,使用ICP-OES与ICP-MS对其主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试。通过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山西省煤中富集微量元素平面展布的非均性,从而对煤中富集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含量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西省主要煤田煤中SiO2、Al2O3、TiO2、P2O5、K2O、Na2O、Mn O的含量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