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创造图画的历史就要久远于文字。文字是在美术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孩童时期亦是先学会美术再学习数字文学的。一幅图画所传递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语言更直观,更生动,更富含趣味性,更能打动人心。某种程度来说,我们从呱呱落地起就似乎是浑然天成的“画师”,是与生俱来的解读者。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凭借图画的构思来实行真正的自我解读与剖析,这种剖析不会让人感受到难堪与威胁,恰恰相反绝大多数人还乐在其中,他们在进行自我解读的同时也享受着作画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而美术的心理治疗,正是从图画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心理动机,探讨普通人涂鸦作品中所蕴含的心理学意义,并将其更深一步应用到生活乃至疾病治疗领域。儿童美术作品通常都洋溢着儿童的真实感受。儿童由其身心特点所决定,他们不具有像成年人一样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仅仅通过语言,文字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表达状态。于是儿童更多的是通过美术语言来表达情绪,表达那些无法言喻的感受。也就是说儿童美术作品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完美,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支持与认可。而此时美术就是我们走进儿童心灵的桥梁,它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于是此时的美术也为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量信息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变化。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意义等都能熟练掌握,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能适时给予指导。但这是不是说,这样就是合格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了呢?美术教师的职责是否只是传授艺术教育,而对于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的一些情感或心理问题我们就能视而不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假如学生已将自己的情感表露在其美术作品中,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就有责任做到通过其作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真实情感,帮助解决其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教育工作的本质,而不是只作为简单的艺术教育。这就为美术治疗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