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在语言中广泛存在,它的普遍性使其备受语言学、心理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纵观隐喻研究,对隐喻加工过程的研究主要围绕以AisB句法形式表征的名词性隐喻进行,心理语言学领域从名词性隐喻的隐喻意义是直接通达的角度提出了两种隐喻理解加工理论假设——特征对比理论和特征赋予理论。国内外对两种理论都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探讨,但是跨语际的对比研究相对缺乏,同时忽略了隐喻加工时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概念隐喻的潜在影响。本文以名词性隐喻意义是直接通达假设为基础,结合语言类型(汉语/英语)和材料类型(般性名词性隐喻和概念隐喻下名词性隐喻)为两个实验的自变量,对比研究中国EFL大学生英语和汉语名词性隐喻加工模型(实验一),以及考证概念隐喻存在的心理真实性并探讨其潜在影响(实验二)。本文采用在线研究。研究者通过考察名词性隐喻理解的反应时,以及紧随其后的意义理解判断题完成情况和它的反应时这三个指标来对随机选取的83名西南大学在校EFL大学生进行测试。其中,40名学生参加了实验一,余下的43名学生参加了实验二。实验过程中,反应时和准确率被软件E-prime同时记录下来。通过SPSS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实验一中四种启动材料下(本体上位范畴特征,本体基本范畴特征,喻体上位范畴特征,喻体基本范畴特征)名词性隐喻的理解时间和无启动情况下名词性隐喻的平均理解时间对比发现,在对汉语名词性隐喻理解中,本体上位范畴特征,本体基本范畴特征,喻体上位范畴特征三种启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喻体基本范畴特征启动有抑制作用,该结论符合特征赋予模型假设。然而,在对英语名词性隐喻理解中,尽管本体上位范畴特征和喻体上位范畴特征启动有显著促进作用,喻体基本范畴特征启动有抑制作用,但是本体基本范畴特征启动同样出现了抑制作用,这和特征赋予模型和特征对比模型假设都相悖。以上结果表明,中国EFL大学生的名词性隐喻加工模型受语言材料类型的影响。其次,实验一的结果显示中、英文一般性名词性隐喻加工都显著快于概念隐喻下的名词性隐喻加工,由此推断,概念隐喻可能对其下的名词性隐喻存在潜在影响。为了证明该推断,实验二通过对比概念隐喻对目标隐喻(一般性名词性隐喻、概念隐喻下的名词性隐喻)的启动作用发现其对后者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前者,这为概念隐喻存在的心理真实性提供了有力证据。两个实验结果的结合证明,概念隐喻在隐喻加工时被激活,同时概念隐喻确实对其下的名词性隐喻加工有潜在影响。最后,通过对比两个实验中不同语言材料(英语和汉语)的名词性隐喻加工发现,尽管英汉名词性隐喻的加工模型有所差异,但是两种语言中的一般性名词性隐喻加工都要显著快于概念隐喻下的名词性隐喻。同时,两个实验数据都表明汉语材料中的名词性隐喻加工显著快于英语。以上结果表明人类概念系统存在共性,但是可能由于EFL学生对英语概念流利性的缺乏导致了英语名词性隐喻加工模型的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