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亲属身份权立法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关系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现代时期,随着古代宗法社会的崩溃,过去不平等、不自由的身份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与人之间逐渐趋于平等,英国法学家梅因巧妙的将这一变化过程归结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由身份到契约的社会演变中,契约自由日益兴起,身份权则日趋衰弱。然而,契约化并不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在某些社会领域,契约关系始终无法消灭或替代身份关系,特别是亲属身份关系领域。骨肉相亲、血脉相连、夫妻相爱自古以来都是人伦之理,以夫妻、父母子女的身份共同生活仍为现代人生理乃至心理上之需求。因此,无论社会意识在身份和契约之间如何变化,亲属身份权利在婚姻家庭领域的存在和作用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但遗憾的是,关于亲属身份权的立法没有引起我国的重视,导致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亲属身份权法律制度。思考和探索亲属身份权在我国的立法完善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亲属身份权益显得尤为必要,这并非是历史的倒退,因为现代亲属身份权依法调整和保护的是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下平等自由的亲属身份关系,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婚姻法领域的补充和完善,是人类追求实质上的自由和平等的更高要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价值分析方法等论证方法,对亲属身份权的理论和相关实务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以期能够为将来亲属身份权法律制度的构建贡献绵薄之力,为实现公民个人权利、维护亲属间权益、保障家庭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亲属身份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并介绍了我国亲属身份权从古至今的沿革发展,指出亲属身份权已由过去的封建专制特权蜕变为如今人人享有的平等权利,同时通过对现代亲属身份权的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了亲属身份权究竟为何的基本理论前提。第二部分通过论述我国亲属身份权的立法和实践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了我国亲属身份权立法关照不足和司法救济困难的结论,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第三部分考察了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亲属身份权的立法情况,通过分析,总结了国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借鉴。第四部分对亲属身份权立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指出在我国确立亲属身份权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必要的,随后针对我国亲属身份权立法不足和司法救济困难的问题提出完善的途径,从确立配偶权、确立亲权、确立亲属权的角度论述了构建我国亲属身份权的制度体系,并提出了完善我国亲属身份权法律救济制度的建议,从而在权利构建和权利救济方面论述了我国亲属身份权的立法完善。
其他文献
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身心和谐等,是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基础。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
随着新一代中国人群消费意识、收入水平和对子女养育投入的提高,孕、婴、童行业市场“储量”惊人,被称为“常青产业”。如何汇聚领袖力量与智慧,深挖其中所蕴藏的无限商机,引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面对海量的数据集,如何利用现有的数据,从中发现对人们有用的信息并最大限度发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已成为科研领域和工业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图像增强算法已经无法满足海量数据集的需求,人们需要新的图像处理框架,而深度学习为图像增强算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重点研究并改进了基于自编码器的图像增强方法LLNet,针对该方法在应用到多通道彩色图像时会产生大量冗余参
目的 探讨应用第3代磁导航系统(MNS)指导与常规手控导管射频消融阵发性房颤(PA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PAF患者103例,
应该从思维方式的维度出发来理解和阐释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而不能将外在的、相对孤立的“结构”引入统一的“内容-形式”中。而对思维方式概念三维度两层面的理
现如今,随着电子元件的微形化趋势,其传统制作工艺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显著,寻找新型手段辅助甚至代替传统硅基计算机已逐渐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1994年,Adleman博士运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更加向往自然条件下的生活环境,所以种植植物成为了当代人的一种对生活的追求。但是不同的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是不同的,植物的对分水、光照等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用户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是很难种好每一种植物。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致使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产品进入人的生活当中,让当代的技术去更好的服务于人的生活,让用户去更好的了解植物的需求,是本文关注的话题。文章
马克思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同时确认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延续了苏联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在许多哲学著作尤其是哲学教科书中,实践主要是作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