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创造性人格是指幼儿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活动特征和对自我意识的总和。学前阶段是幼儿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关键期。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不仅要在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要将这些品质作为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创造性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父亲在这个环境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父母对幼儿创造性人格发展的作用有所不同,父亲在与幼儿交流时通常会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时间、空间和方式,鼓励幼儿进行大量的探索与冒险,致力于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幼儿创造性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大连市某幼儿园120名幼儿及其父亲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幼儿年龄和性别出发,探究幼儿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从父亲学历和职业出发探究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关系,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3-6岁幼儿创造性人格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幼儿创造性人格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班是幼儿创造性人格发展的转折点。学龄前男孩和女孩的创造性人格总体发展基本同步。2.本研究中被试父亲主要以鼓励型教养方式为主,民主型和专制型次之,溺爱型所占比例最小。父亲教养方式不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改变,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3.父亲学历对其使用民主型、专制型和鼓励型这三种教养方式有重要影响,中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父亲比初中及其以下学历水平的父亲运用这三种教养方式的程度更高。父亲职业对其教养方式没有影响。4.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与其父亲教养方式有关。父亲不一致型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发展。针对此次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家长应把握好幼儿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父亲可开展灵活开放的亲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父亲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行为,多采取不一致型教养方式,以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总体水平的发展;家庭其他成员应转变传统的教养观念,支持并帮助父亲提高参与教养的水平;幼儿园应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向家长渗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为父亲有效参与教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