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搜集和整理中医经典医籍中腰痛外治法的相关内容,分析腰痛相关病证的各种外治法,并与加拿大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下的治疗方法相对照,希望通过整理分析中医经典医籍里关于腰痛病外治法,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找出最适合加拿大临床治疗腰痛病的外治法,更快更好的为病人解决痛楚。方法:1、研究范围:解放前历代中医经典医籍,具体就是《中华医典》所收录的中医经典医籍,《中华医典》收录了许多解放前的古代中医典籍,包含很多孤本,所囊括的古代中医典籍非常全面;2、具体方法:收集包含“腰痛”(包括“腰痹”、“腰脊痛”、“腰胯痛”、“腰腿痛”、“痹症”、“骨痹”、“肾痹”、“肾风”、“肾水”、“肾劳”等等都是跟腰酸、腰痛相关的病名,“腰痛”为正式用词)外治法的所有条目;“腰痛”条目中包含“熨”、“敷”、“涂”“导引”、“气功”、“艾灸”、“灸”、“熏蒸”、“刮痧”、“穴位进药”、“动功”、“按摩”、“按”、“揉”、“按揉”、“摩”、“砭石”、“砭”、“石”为关键词,收集中医经典医籍关于腰痛病外治法的所有内容,建立完整的数据库;3、统计分析:把中医经典医籍收录的外治法整理出来进行频数分析,得出相关结果;4、研究内容:外治法治疗腰痛病为主,一并挖掘腰痛病病名及源流、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外治法的种类等相关内容。结果:1、发展趋势:从所录得的文献总结可知,从西汉开始到清代为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越往后,历代医家对于腰痛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到了明、清两代,诞生了大量关于腰痛病的论述,对腰痛病的研究越加深入,辨证分型也是越来越细致,外治法的种类越来越多,运用越来越灵活,这种继承与开拓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2、病名源流:通过分析文献资料显示,“要痛”一词最早见于在1972年出土西汉时期马王堆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内经》则有“腰痛”、“腰腿痛”等名字,开始对腰痛病有了比较详细的论述;《金匮要略》也有“肾着”的相关论述,到了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更是有了“腰背病诸候”作为腰痛病的专门论述,这使得中医对于腰痛病的研究变得非常有系统,然后在接下来的唐、宋、明、清等朝代关于腰痛病的专门论述相比之前的朝代更多也更细化。3、病因病机:关于腰痛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都有叙述,《内经》指出痹症的总病机是“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主要是病因是外感六淫和内伤不足;明代王肯堂则把腰痛分为情志不遂(内因)、六经腰痛(外因)和日久伤肾(不内外因);明代张景岳则把腰痛病因分为阳虚不足、外感邪气、劳役伤肾、坠堕损伤和湿邪伤腰,其后的医家大概脱不了以上的窠臼,对腰痛病的病因论述与以上几个基本上相差不远。4、外治法分析:纳入研究的外治法共有57条文献记录,录得外治法共有7种,分别是灸法、外敷、气功导引、按摩推拿、穴位进药、刮痧和熏蒸,历代医家也是根据相关的证型去选择合适的外治法,其中最常使用的是灸法,占了所有外治法的50.88%,同时使用气功导引治疗的外治法的证型只有气滞血瘀,可见气功导引只能治疗特定的证型,而灸法明显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也说明的不同的外治法治疗不同证型的腰痛病疗效是有差别的。结论:通过对中医经典医籍腰痛病证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与现代医学治疗腰痛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腰痛病采用外治法治疗最多的证型是肾阳虚腰痛,其次是气滞血瘀腰痛,两者共占了所有使用外治法治疗腰痛证型的43.86%;2、所有外治法中使用最多的是灸法,占了 50.88%;3、从历代中医经典医籍文献记录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对腰痛病的一直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腰痛病认识在不断加深,疗法也是越来越丰富;4、因为在加拿大行医的条件限制,很多时候无法使用针灸和中药,所以需要找出更多的方法去治疗病人,解除病人的痛楚,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结合中医经典医籍文献记载的外治法,我发现热敷后推拿,最后加上针灸和电疗的疗效最佳,缺点是治疗时间稍长,一般都需60分钟或以上。展望和建议:1、基于信仰和文化背景的考虑,相比针灸和方药,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在国外较容易被接受,所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挖掘中医经典医籍,找到更多的疗法,为中医的继承、推广和创新发展做一份贡献;2、鉴于有些病人无法接受针灸和方药,建议在外籍生现代中医教材可以加入更多的疗法,方便外籍中医学生学习和今后在临床中采用,能做到因时因地制宜,能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