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绕流-电场联合作用下油水乳化液液滴聚并特性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包水(W/O)型乳化液中的小粒径水滴会极大阻碍油水分离,影响油品品质。施加电场是常用的脱除小粒径水滴的方法,单一的电脱水技术无法高效、稳定地实现油水分离,多采用化学破乳剂和电脱水联合的方式为主,其他物理场为辅的联合脱水技术。在直流静电场处理的乳化液流动中加入圆柱绕流可以在尾流区产生卡门涡街从而对两相流产生剪切力,使分散相水滴变形、碰撞、聚并效率增大。通过研究不同影响因素下分散相聚并效率,为提高油水乳化液脱水效率提供新思路与理论支撑。利用CFD软件对乳化液在圆柱绕流场以及圆柱绕流与直流静电场联合作用的过程进行了模拟。分别采用两相流水平集模型与混合物相传递模型,对圆柱特征长度、来流速度、电场强度、水相初始体积分数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1)建立了W/O型乳化液在圆柱绕流场中的两相流水平集模型。通过分析圆柱直径、流体流速、电场强度变化而引起的流体体积分数变化,研究了绕流场对水滴变形、聚并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该模型下圆柱直径D=0.1m、0.075m、0.05m的变化中,D=0.075m直径圆柱所造成的漩涡脱落现象最均匀,并且柱后漩涡存在时间最长,漩涡速度、压力均适用于液滴聚并。通过对出口处最大体积分数、分析区液滴数量、分析区液滴平均粒径、可识别液滴占分析区比例等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D=0.075m下液滴聚并效果最好,0.5-1.5m/s流速范围内可识别液滴占分析区比例超过6%,分散相聚并效果较好,1m/s下工况最理想,达到了7%。在1m/s速度下施加七种电场强度,分析了绕流场与电场联合作用下分散相聚并效果,结果表明:6、7k V/cm对液滴聚并效果较好,其中6k V/cm下占比最高,达到了8%。对比自然流动、静电流动、圆柱绕流、绕流静电联合场四种物理场下的最优工况,得到圆柱绕流场较自然流动的水相聚并效果提升4.7倍,较静电流动提升2.4倍,联合场较自然流动提升6.1倍,较静电流动效果提升2.7倍。总体而言,聚并效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联合场>圆柱绕流场>静电流动>自然流动。(2)建立了混合物相传递模型,对不同流速下、不同场强、不同分散相初始体积分数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混合物物理模型,速度大于0.75m/s,漩涡脱落逐渐明显。流速在0.75-3.0m/s内增加,聚并效果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0m/s下聚并效果最好。将水滴粒径分布为五种大小,分别为d1=12.5微米、d2=25微米、d3=50微米、d4=100微米、d5=200微米,中位粒径为d=50微米。工况1分散相体积分数为0.05,将d1与d2直径的水滴数量占比设为80%与20%,其余粒径数量为0,即d1水滴体积分数s1=0.0167,d2水滴体积分数s2=0.033。工况1下s1在0.75-2.0m/s过程中分散相占比由33%降低至9%,说明圆柱绕流对d1直径水滴进行了充分聚并。工况2将s1设为0.05,2.0m/s时大水滴占比为46%,小于工况1的50%,说明对于乳化更严重的乳化液,圆柱绕流过程仍然可以促进水滴聚并,但是效率会下降。工况3将s5设为0.05,0.75-2.0m/s过程中d4、d5直径水滴占比下降28%、22%,说明对于大水滴占比较高的乳化液,绕流模型对大水滴的稳定效果不好。工况4分散相占比由0.05增加至0.1,聚并效率总体上升5%,说明随着分散相占比的增加,会提高分散相聚并效率,说明了模型对水滴聚并的稳定性。施加直流静电场,在1.5m/s下对场强0-9k V/cm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说明在6k V/cm下聚并效果最好。工况5为分散相占0.05,s1=0.0167,s2=0.033,施加电场,此时d5直径水滴在工况1下占比为6%,工况5下为17.9%,说明静电场对于大直径水滴的聚并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够使大水滴保持稳定。工况6将s1设为0.05,0k V/cm与6k V/cm大水滴占比差距约为18.9%,工况5下该数据为23.2%,说明电场对于促进d1聚并为d2的过程并不明显。工况7将s5设为0.05,最终s5达到53%,远高于未施加电场的12%,说明直流静电场可以保持大水滴的稳定,场强大于7k V/cm以上时,大水滴会出现发散,使d3及以下直径水滴增多。工况8增加分散相占比至0.1,联合场的聚并效率达到了75%,比圆柱绕流场的聚并效率高了28%,说明了联合场的稳定有效性。综合对比,在分散相体积分数为0.05、流速1.5m/s、场强6k V/cm下,自然流动、静电流动、圆柱绕流、绕流电场联合四种情况下对大水滴聚并效率为9%、15%、46%、69%。相较于自然流动,圆柱绕流场聚并效率提升5倍,联合场聚并效率提升7.7倍。联合场聚并效率较静电流动提升4.6倍,较圆柱绕流提升1.5倍。(3)水平集方法与混合物模型均证明了圆柱绕流对于促进水滴的聚并有显著效果,直流静电场对于维持大水滴的稳定有显著效果。若只有圆柱绕流场参与流动,则易导致聚并的大水滴发生二次破碎。若只有直流静电场参与流动,则导致聚并过程缓慢,影响处理效率。圆柱绕流场联合直流静电场对于低含水的油水乳化液中水相聚并可以达到最大聚并效率。
其他文献
火焰与壁面的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工业燃烧装置、内燃机、固体加热过程以及隧道、建筑物火灾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火焰传播和流动特性。充分掌握近壁流场火焰的燃烧及传播特性,对于热量传递、流体力学和燃烧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且对降低火灾事故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燃烧装置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降低火灾事故中的伤亡和损失,探究撞击火焰的燃烧及传播特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仍在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致使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针对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学校及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样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才能增强。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如分层教学策略,其不仅能结合学生学习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还能大幅度提高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围绕初中英语阅读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活空间的需求不断扩大。地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储备和发展空间,向地下进军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地热资源的开发,矿山瓦斯爆炸,岩体工程火灾后重修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高温影响,对地下岩体工程结构的安全稳定性有很大隐患,并且热损伤导致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内部矿物成分、颗粒等宏细观发生剧烈变化。因此,高温对岩石各方面性质的影响规律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黄砂岩作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是混凝土运输行业的核心设备。近年来,国家法规对于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标准和规范要求趋严,其发展方向不再追求大装载量,而是将轻量化作为其发展的主方向。在保证整车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前提下,将整车质量做到最轻,实现装载的最大化。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轻量化改进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其副车架以及其他辅件的结构优化,另一方面为搅拌筒的轻量化研究。副车架轻量化结构优化相对容易实现,而搅拌筒在工作状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尖锐,老年人的安全、看护问题成为社会关心和重视的焦点。跌倒后不能得到及时救助是造成老年人病发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老年人跌倒行为快速辨识及报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现有的跌倒辨识及报警装置存在准确率低,穿戴不方便,容易受场景限制等问题。基于此,本论文设计了一种人类跌倒行为辨识及报警系统,该系统准确度高,在特异度和灵敏度方面表现优良,且便携性好,能够实时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X90钢腐蚀源信号特征识别相当复杂,由于腐蚀过程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复杂的腐蚀环境存在多种腐蚀类型之间的耦合,腐蚀声发射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和畸变,因此基于盲目反卷积算法的声发射信号分析方法对腐蚀源信号的反演复原以及探究其源信号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X90钢腐蚀声发射源信号特征反演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通过COMSOL软件对X9
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一种新型环保能源,在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液化天然气工厂作为行业中的核心单元,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低温设备与管道,一旦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出于生产安全的考虑,在对新员工进行现场培训时会受到各方面限制。因此,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发一套具备基础知识讲解、实训操作模拟兼具考核模块的液化天然气工厂生产工艺仿真系统,是发展企业、高校培训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例如高击穿电场、高电子饱和迁移率、高热导率以及宽禁带宽度等。因此,SiC是设计与制造耐高温高压、高频率、大功率、抗辐照器件的首选材料。由于SiC材料的优异特性及其日渐成熟的制备工艺,使得基于4H-SiC的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4H-SiC MESFET)成为新一代半导体器件的首要选择,尤其是在高温、高电场和强辐射环境中。然而4H-SiC M
养殖废水主要由动物尿液、粪便和养殖管理用水组成,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还包括构成盐分的部分元素。为了比较清楚地了解迄今为止我国养殖废水技术关键突破口以及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在本领域组稿主题之外额外归纳总结了养殖废弃物在资源化利用与深度处理之间的纠结、当前备受关注的污染物内容,以及部分技术领域的进展。最后对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出了建议。
采用球磨与后烧结处理工艺,以光伏产业废硅粉为原料,白糖为碳包覆材料,在球料比1∶1下球磨30 h后,800 ℃烧结2 h,制得纳米级硅碳材料。将该材料与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混合,制得一种免黏合剂硅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0.5 C的电流在0~2 V充放电,该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713 mAh/g,第100次循环时仍保持在522 mA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