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我国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可高达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7%,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淋巴瘤,其中C-MYC与BCL-2蛋白“双表达”淋巴瘤(Double-expression lymphoma,DEL)多表现为复发难治,因而预后较差。探讨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ion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 STAT3)、P53、BCL2强阳性等在DEL中的表达率及其过表达与DE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对“双表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了解,为筛选更加精确的预后预测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临床病例及病理资料收集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011年至2016年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DLBCL病例210例,经2名高年资病理医师复验后于档案室取出相应蜡块,制作成组织芯片。2、苏木素-伊红染色对筛选出的组织芯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与常规切片进行对比复核。3、荧光原位杂交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c-MYC、BCL-2及BCL-6基因的易位情况进行检测,并对c-MYC基因异常、MYC/BCL2、MYC/BCL6异常病例与双表达淋巴瘤病例的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分析。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S-P法检测CD20、CD10、BCL-6、MUM1、BCL-2、c-MYC、p STAT3、P53以及Ki67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各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5、随访资料通过查阅存档病历、电话随访等,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生存资料进行随访统计,并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病例基本特征:组织芯片各项免疫组化染色资料齐全的病例共174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79例,男女比例为1.20:1。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88岁,中位年龄为60岁。其中85例发生于结内,89例发生于结外。按照Hans分型法,GCB亚型78例,占总病例数的44.8%,Non-GCB亚型96例,占总病例数的55.2%。本组病例筛选标准以制作组织芯片为主,Non-GCB亚型略高于GCB亚型。2、FISH检测c-MYC、BCL2和BCL6基因易位阳性率:c-MYC基因8.3%(13/156);BCL2基因3.5%(6/170);BCL6基因24.5%(37/151)。其中检出双打击病例8例,阳性率为5.7%(8/140);8例中2例为c-MYC和BCL2双打击,均为GCB亚型;6例为c-MYC和BCL6双打击,其中4例为Non-GCB亚型,2例为GCB亚型;本组病例未检出c-MYC、BCL2和BCL6三者同时发生易位的病例。3、去除双打击淋巴瘤8例后还有166例DLBCL病例,其中DEL有45例(27.1%),GCB亚型15例(20.3%),Non-GCB亚型30例(32.6%)。DEL在Non-GCB亚型中的发生率高于GCB亚型(P=0.075)。4、166例病例中,p STAT3在DEL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非双表达淋巴瘤(Non-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a,NDEL)(P=0.001),BCL2强阳在DEL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NDEL(P值=0.001),P53在DEL和NDEL中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5、生存分析结果:(1)总共随访到131例患者,其中6例为双打击患者,其余125例中DEL 45例,NDEL80例。两组病例除DEL组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多于NDEL组(P=0.027)、p STAT3和BCL2强阳性率高于NDEL组(P=0.027和P=0.003)外,其余均未有统计学差异;(2)在总病例中,Non-GCB亚型、DEL、P53阳性和BCL2强阳性各组DLBCL患者的OS和PFS均不同程度低于相应分组,但未显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3)在45例DEL病例中,P53阳性和BCL2强阳性对患者的OS和PFS缩短均具有显著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 STAT3阳性组的OS和PFS虽然低于阴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278和P=0.268)。6、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LDH、IPI评分和临床分期是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9、0.001和0.001);P53、BCL2强阳和IPI评分是DEL患者预后不良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6、0.017和0.042)。7、多因素分析,LDH、临床分期、IPI评分、p STAT3、DEL、BCL2强阳、P53均不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但P53和BCL2强阳性是DE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5和0.019)。结论:1、双表达淋巴瘤发生率为27.1%,较双打击淋巴瘤高,且大部分发生于Non-GCB亚型,此结果与国内外大部分地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p STAT3主要定位于双表达淋巴瘤的细胞核,p STAT3在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6.7%,显著高于非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8%)。3、本研究中BCL2强阳性在双表达淋巴瘤中的表达率为46.7%,显著高于非双表达淋巴瘤(18.2%)。4、生存分析得出,在DEL病例中,BCL2强阳和P53对DEL患者OS和PFS缩短均具有显著影响。5、单因素分析得出,LDH、IPI评分和临床分期是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BCL2强阳、P53和IPI评分是DEL患者预后不良指标。6、多因素分析得出,P53和BCL2强阳性是DE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