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组织过程是物种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也是物种集团(同资源种团)通过资源分割所形成的资源利用格局的体现。群落集团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而且也能帮助于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组织过程。水鸟通过对相同资源的利用而聚集在一起形成取食集团,集团结构能够直接的反应水鸟群落对栖息地改变的响应状况。越冬水鸟高度依赖湿地生境,对生境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决定其群落及其集团结构动态变化响应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越冬水鸟群落集团结构已经成为水鸟生态学的重点研究领域。本文选择安徽长江沿江两个不同利用模式湖泊升金湖和菜子湖的越冬水鸟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瞬时扫描取样法对越冬水鸟取食生境和取食行为进行观察,获得水鸟取食生境和取食行为数据,建立数据矩阵。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越冬水鸟群落的结构及时空动态、集团结构特征和集团生态位,揭示越冬水鸟群落取食集团结构对生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食物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决定了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的组成及时空动态,越冬水鸟群落通过物种组成的调整来适应不同养殖模式湖泊中食物资源的时空变化。菜子湖越冬水鸟群落的均匀度和稳定性都较低,越冬水鸟数量在整个冬季呈现出逐月下降的特点,12月份种群个体数量最高,1月份骤降53.74%,2月份再度骤降39.61%。升金湖越冬水鸟群落在整个冬季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特点,其中1月份种群数量略高于其它两个月份。这种趋势与两个湖泊的食物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相吻合。升金湖采用的全湖养殖模式,人为干扰较低,整个冬季的水位逐步降低,湖泊自然生境较多,较菜子湖拥有更多的适宜小生境,生境异质性较高,其食物资源呈逐步均匀的时空分布特征。菜子湖由于采取了围网养殖,人为干扰较大,人为控制水位的养殖塘较多,其食物资源呈现出不均匀的时空分布特征。因此,两个湖泊越冬水鸟组成及动态特征取决于各自的食物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2.越冬水鸟取食集团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取食集团结构的调整来适应不同养殖模式湖泊的湿地生境变化。升金湖和菜子湖的不同渔业模式决定水鸟群落具有不同的取食集团结构。水鸟群落取食集团结构对湖泊湿地生境变化的动态响应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取食生境变化引起部分水鸟迁移,导致了群落各集团物种组成的变化,甚至集团结构的改变。不同湖泊之间在一定范围内的迁移有助于越冬水鸟逃避不利环境条件,选择更好的取食生境。因此,当湖泊湿地生境中食物资源发生变化,会导致部分水鸟迁移。这种现象可能主要与水鸟食物资源丰富度或者可获得性的波动有关。升金湖和菜子湖越冬水鸟群落都可划分出类似的4个取食集团,但是这两个湖泊的水鸟各集团的物种组成不同,其中菜子湖的越冬水鸟群落中各集团内的水鸟种类明显较升金湖少。由于菜子湖的养殖模式是围网养殖,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水鸟的取食生境质量下降,无论是食物丰富度还是取食微生境多样性都较升金湖低,表现出一些对取食生境要求较高的物种在菜子湖缺失,却在升金湖出现。2)集团内物种组成的变化引起的物种觅食生态位的变化,进而导致其集团归属的改变。在本研究中,没有观察到整个集团的觅食特征的变化,但物种的资源利用模式上在不同湖泊中发生变化。例如,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在升金湖为第一集团,浅水啄食集团,而菜子湖为第二集团,草滩啄食集团,鸿雁(Anser cygnoides)和矶鹬(Tringa hypoleucos)在升金湖为第二集团,草滩啄食集团,而在菜子湖为第一集团,浅水啄食集团。白额雁、鸿雁和矶鹬在不同湖泊中选择取食生境的变化导致了集团归属的变化。取食模式的变化是由几个因素造成的,食物资源及其可获得性通过影响水鸟物种取食模式,从而影响水鸟群落取食集团结构。所以,食物资源及其可获得性是维持越冬水鸟群落取食集团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3.越冬水鸟群落通过调整集团内物种觅食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来适应不同养殖模式湖泊的生境变化。在升金湖和菜子湖这两个不同养殖模式的浅水通江湖泊,水鸟群落集团结构具有不同的生态位特征。水鸟在食物丰富的湿地中表现出较窄的生态位宽度,竞争作用减弱,生态位重叠增加,鸟类种群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聚集的状态;在食物缺乏的湿地中表现出较宽的生态位宽度,竞争作用增强,则生态位重叠减少,鸟类种群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离散的状态。升金湖的水鸟群落集团的生态位宽度低于菜子湖,其生态位重叠度却高于菜子湖,这与两个湖泊的食物丰富度和可利用性有关。总体而言,升金湖较菜子湖食物资源较丰富、水文条件较稳定、水面开阔。所以,食物资源及其可利用性是影响越冬水鸟群落取食集团结构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重叠度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不同湖泊湿地生境中的越冬水鸟群落通过调节物种组成、觅食生态位、取食集团结构适应不同养殖模式导致的生境变化。越冬水鸟群落在不同的取食生境中呈现的组成、取食集团结构和觅食生态位改变,食物资源的时空配置可能是导致这些适应变化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越冬水鸟群落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