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建构性范畴,其自身发展不可避免具有时代性和继承性的双重特性。一方面,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决定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文化的继承性特征又决定了它即使处于不同的时代,也会沿袭部分已有文化传统。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取决于9亿多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而承担培养农民基本素质的农村义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就我国的实际国情而言,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实现我国教育质量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文化尤其是农村特色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事实上,作为人类特有社会现象的教育与作为人之为人的既有的生存和发展框架的文化之间密切相关。教育既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是处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之中。对我国义务教育而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质量存有较大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此现象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是学龄儿童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存在极大的差距。这种教育资源差距既体现在诸如资金、设备、场地、人员等可见的物质文化资源方面,也体现在习惯、风俗、观念等不可见的精神文化资源方面。然而,从长远来看,精神文化资源匮乏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层次的根本因素。但是,既有的有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可见的物质文化层面的研究,精神文化影响因素很少进入农村义务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正是基于此种现状的思考,文章力图对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各种因素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省思,着重描述了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文化流弊,包括农村滞后的社会文化,封闭的学校文化和保守的家庭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造成此种影响的深层性因素,如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文化思维模式的滞变以及文化伦理本位的桎梏;最后提出了包括创新科学实践意识的农村社会文化,创建统筹兼顾的学校文化和构建独立自由的家庭文化在内的具有尝试性的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