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目标的重要地位,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上指向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我国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评价制度致使广大教师和家长都把升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开发,而相当漠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近年来进行的教学改革一直是从认知单线突进,很少涉及学生的情感这一方面,因此引发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缺乏内在动机,以及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于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有许多教师对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有的认为情感教学无用,有的认为情感教学玄虚,有的把情感教学简单化,认为情感无非是上课有表情,待学生亲切有礼,时时鼓励表扬学生而己;笔者翻阅了近几年的几大语言教学期刊和一些大学学报,发现对语言教学中情感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有的研究只是把情感教学的范畴局限于如何创设宽松、和谐没有威胁性的课堂学习气氛上,没有从如何设计出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这一层面来挖掘情感教学的深刻内涵。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语言教学,并把学生的情感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本文尝试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除了建立积极的课堂情感环境外,还如何通过课堂任务的设计来达到学生情感培养的目标。 本文综合分析比较了Jane Arnold对语言学习中情感因素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对情感智能的概括和《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情感态度的分级目标,发现三者都特别强调重视情感中的如下因素:产生自我动机的能力、移情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能正确评价自我(自我效能感),并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中的负面因素,如焦虑、抑制等。而任务型语言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移情能力、合作精神提供了最佳途径。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那么如何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本文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