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假记忆(false memory)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真实记忆(veridical memory)有助于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虚假记忆会导致我们对事件产生错误的认知,对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为避免虚假记忆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们试图在实验室中通过操纵变量来消除虚假记忆。研究已经发现,虚假记忆很难彻底消除,但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虚假记忆发生率。影响虚假记忆产生的因素很多,其中线索对记忆提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远远大于我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所能回忆起来的内容。是否有足够的线索以及线索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记忆能否成功被提取或能否会导致虚假记忆的发生。在遗忘的理论中,线索提取失败假说也说明了有效的线索提示对于记忆提取的重要性。Loftus(1975)的误传干扰范式(Misleading information)中,个体受到具有误导性信息的暗示,从而产生了虚假记忆。由此,可推测线索的引导性可能会提高个体的真实记忆,但也可能诱发更多的虚假记忆。然而,在真实记忆的研究中发现了部分线索效应(part-list cuing effect),即部分的线索对真实记忆的提取具有抑制作用。那么,在虚假记忆中是否也存在部分线索效应,即部分线索是否会降低虚假记忆的诱发。但从虚假记忆理论和部分线索效应的理论的角度对在虚假记忆中部分线索的作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两者推论却相反。根据虚假记忆的理论,部分线索的呈现应该会增加虚假记忆的诱发;而根据部分线索效应的理论,部分线索的呈现,将会降低虚假记忆的发生。部分线索的提示是会降低还是会提高虚假记忆的发生,需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再认双加工理论(dual process),再认(recognition)记忆中包含两个基本的且独立的成分:熟悉性成分(familiarity)和记住成分(recollection)。目前,部分线索对虚假记忆的熟悉性成分和记住成分的影响尚未清楚,仍需进一步的探讨。为了解决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虚假记忆中是否存在部分线索效应,部分线索如何影响虚假记忆的熟悉性成分和记住成分,本研究试图通过操控线索的一致性来探讨部分线索对虚假记忆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1个预实验来评定诱发虚假记忆的实验材料,2个正式实验以探讨域内(within-domain)线索和跨域(cross-domain)线索对虚假再认的影响。首先,通过预实验来评定实验1和实验2中将要采用的材料。自编的2组范畴(category)词表样例在熟悉性、典型性和笔画方面差异不显著,从这3个方面尽可能保证2组词表诱发的虚假记忆水平是没有差异的。其次,实验1以自编的范畴联词表为实验材料,采用DRM范式,以无线索组为基线水平,探讨域内线索对“新/旧”判断中的虚假记忆的影响;在被试做出“旧词”判断之后,引入“记得(remember)/知道(known)"判断,从而将虚假记忆的熟悉性成分和记住成分分离,以此来探讨域内线索对虚假记忆的熟悉性成分和记住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旧”判断中,域内线索下的虚假记忆与无线索条件下的虚假记忆差异不显著;“知道/记得”判断中,域内线索降低虚假再认的记住成分而增加熟悉性成分。由此可推论,由于域内线索与学习词属于同一领域,加工方式一致,域内线索破坏了编码阶段原有的组织策略,从而破坏了记住成分:同时根据语义激活模型,域内线索与学习词在语义上同属一个范畴,它会增加与范畴语义相关联的新词激活水平,使得虚假再认的加工过程更加流程,从而表现为熟悉性成分的增加。最后,在实验1的基础上,为了验证实验1的推论,实验2操纵了线索一致性的另外一个水平,探讨跨域线索对虚假记忆的熟悉性成分和记住成分的影响。跨域线索与学习词在语义上同属一个范畴,但是呈现方式属于不同的领域,它们的加工方式不一致。结果表明,与无线索组相比,跨域线索对“新/旧”判断中的虚假记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跨域线索对虚假再认的记住成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熟悉性成分的影响也差异不显著。根据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可以推论出虚假记忆中不存在部分线索效应,域内线索对虚假记忆的熟悉性成分和记住成分实现了分离,域内线索在虚假记忆中表现出促进的趋势,破坏了虚假再认的记住成分而增强了熟悉性成分;跨域线索对虚假再认的记住成分和熟悉性成分的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