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经济林产业优势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林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高度结合的树种。在生态建设、城乡绿化、农民增收、劳动力产业内转移方面,经济林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十年来(1992-2002)全国平均每年新增经济林面积130万公顷,2002年全国经济林面积2800万公顷,产值1320亿元。但是高密市经济林面积自1995年以来一直呈下滑趋势,产量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也一路走低。自1997年以来全市经济林面积每年减少8.2%。高密是否适宜发展经济林产业? 在自然条件方面,高密属于温带落叶果树带,处于世界最优苹果产区—环渤海湾产区的中心,温度、热量、降雨、日照、土壤等生态因子均适宜北方落叶果树生长,尤其适宜红富士苹果生产。高密发展经济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在文化、经济、技术条件方面,高密市经济林生产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栽培苹果,特别是建国后经历了五次经济林发展高潮,培养了一大批产业素质较高的果农。市镇经济林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共有专业技术职工78人,大专以上学历31人,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23人,技术力量雄厚。2004年全市农民纯收入4228元,发展经济林有资金保障。高密区位优势明显,环渤海湾和环胶州湾产业带在这里交汇,处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四通八达,电话直达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200余家,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12家。高密是具备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和文化基础。 在经济效益方面,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测度了高密市各镇街土地在粮食种植业与经济林产业之间配置的比较优势度。南部各镇经济林的土地利用效益比农业生产的利用效益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东西部次之,是高密市经济林主产区;北部比较优势度最低,仍然高于种植业。在林业产业内部。经济林单位土地面积的效益是用材林的4-8倍。经济林在产业关联性、保证粮食安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增加劳动力就业等方面都优于用材林。经济林较农业、林业有更高的效益。 造成目前高密市经济林产业效益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提出“比重说”和“行业转换摩擦”概念,用以解释农户经济林经营规模过小导致的经济林产业低效的原因。在目前技术水平下,适宜的经济林经营规模是9/15公顷。经济林产业具有外部性,以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也制约着经济林产业效益。 高密市经济林产业面临的任务是: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加强农民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经济林产业劳动者;扩大经营规模,实施标准生产,创立经济林产品名牌。
其他文献
公路建设是交通行业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在公路建设中会经常使用到土模施工的方法。本文研究了公路工程建设中土模施工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和实例,以供借鉴。
本文对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基本关系、税会关系模式、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目标差异以及业务处理差异等方面的分析 ,提出了
为研究孔隙率及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抗盐冻性能的影响,在对比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基础上,通过核磁共振等方法得到了混凝土孔隙结构及孔隙率,定性分析讨论了孔隙率和
按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方法、提取工艺方法将文献分类综述。板蓝根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菌、抗病毒、促进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质量控制方法和提取工艺有待于改进。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客观地需要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的运行。本论文建构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术理论分析和阐释,诚然,这一问题同时也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学术理论阐释的同时,也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剖析。论文首先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历程进行了概括回顾,列举了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佐证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性,进而说明本论文所进行研究的必要
随着共享经济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广代表其享经济的新型商业模式与监管、法律的关系也处在微妙的变化中。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倒逼有关部门进行管理创新。面对分享经
如今,医疗信息化已成为信息化领域最热门的领域之一。目前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大多数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功能涉及财务管理、临床、电子病历等等,并没有应用更
一、"三过两不当"的涵义"三过两不当"是笔者为了学生便于记忆和理解,根据教材概括出的短语,文字来源于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即"过度樵采""
本文按照回顾——总结——分析——解决的思路展开论述,正文共包括五个部分:一、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背景;二、城市农民工现象的回顾与定位;三、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影响和权益;四、
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技术成熟度评价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并针对技术成熟度评价中的评价组织结构、评价标准、关键技术元素、系统成熟度等级的计算等内容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