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的比例不断扩大,降雨径流逐渐成为城市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与传统城市相比,古城区城市用地类型以及污染来源更为复杂,水环境也格外脆弱,加之土地利用紧张,对于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方面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迫切性,不能完全照搬其类型城市的经验,在设计时缺乏理论依据。本文基于苏州市古城区内商业区、现代住宅区、老旧住宅区、交通区、园林旅游区等5种具有代表性的功能区降雨径流中水质监测、降雨径流参数以及颗粒物粒径分析,研究了5种城市功能区具有代表性的路面和屋面降雨径流中污染物的EMC分异、赋存形态以及动态变化特征,重点分析径流中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迁移过程以及影响因素,探讨了污染物的初期冲刷效应,并估算了苏州古城区地表径流年污染负荷。在分析时结合古城区地域特色,总结了苏州古城区非点源污染物特性,为苏州古城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负荷的控制和削减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所示:(1)降雨径流过程线受城市不同功能区下垫面类型以及降雨过程线影响较大,路面径流过程普遍要滞后于降雨过程线,而屋面径流对于降雨过程的响应较为灵敏;由于受地表碱性物质的影响,古城区降雨径流中pH的变化过程普遍呈倒“U”型;苏州古城区降雨径流中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多数降雨事件中不同下垫面类型的降雨径流中TCOD、TN、NH4+-N、TP和SS均不同程度的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并且在不同降雨情景下,不同城市功能区路面和屋面径流中污染物的变化过程表现出较大的差异。(2)颗粒态污染物是古城区降雨径流中重要输出形态,在降雨初期,径流中颗粒态N占比在整个降雨过程中处于最高水平,并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不断降低。而对于P而言,整个降雨过程中均以颗粒态为主,其占比随降雨历时下降幅度较小。(3)城市不同功能区降雨径流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迁移过程和输出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在针对径流污染控制措施的设计阶段需要区别对待;前期晴天数、降雨强度、径流量与粒径分布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是影响颗粒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颗粒物输出在降雨初期受径流冲刷影响较大,径流量与颗粒物迁移能力的相关性在降雨事件初期30%和后期70%径流体积中出现了明显差异;小于150μm的颗粒物是吸附、富集污染物的主要载体。(4)苏州市古城区降雨径流中污染物的初期冲刷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降雨事件中,径流中的SS、COD、TN、NH4+-N和TP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初期冲刷现象。但按照初期冲刷系数b值来看,出现的初期冲刷效应主要为弱冲刷和中等冲刷,并未出现强冲刷的场次降雨,由此表明苏州古城区降雨径流的初期冲刷强度相对来讲不是很高;屋面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受屋面类型的影响较大,坡屋面的初期冲刷效应要高于平屋面,且屋面坡度越大,初期冲刷强度约为明显;降雨特征参数对于初期冲刷效应的影响较小,大部分降雨特征参数与各项污染物的初期冲刷系数的相关性不够显著,只有SS和TP的初期冲刷系数与部分降雨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5)苏州古城区降雨径流中SS、COD、TN、NH4+-N和TP的年污染物负荷分别为1775.85、1782.32、32.08、17.15和8.02t。屋面径流的年污染负荷贡献率要小于路面,但其COD、TN和NH4+-N的年污染负荷贡献率仍具有较高的水平,是影响城市水环境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