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千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的体外培养和成骨诱导体系。对BMSCs的抽取方式进行改良,评价BMSCs体外传代培养时不同培养基对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比较自体BMSCs、成骨诱导后的BMSCs及二者联合经皮移植后体内成骨能力的差异,评价其经皮注射修复小段骨缺损的疗效,为骨组织工程选择种子细胞提供依据,为临床上治疗小段骨缺损以及骨不连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1.抽取日本大耳白兔骨髓,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BMSCs的体外培养、扩增。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定量测定培养液上清ALP活性,找出最强成骨活性的时间窗,并对成骨诱导前后的细胞增殖能力、成骨活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2.随机将16只日本大耳白兔32侧髂部分为4组,前3组用骨穿针取骨髓,第4组用普通一次性20毫升加药注射器抽取骨髓,分别用α-MEM、DMEF-12、DMEM、DMEM行全骨髓培养法制备BMSCs。比较4组细胞长满培养瓶所需天数及第2代BMSCs生长曲线。3.制作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模型,20只兔共40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8侧。A组经皮植入自体1×10~6个BMSCs和1×10~6个己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B组植入2×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C组植入2×10~6个BMSCs,D组植入纤维蛋白胶复合5mgBMP,E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不同时相的骨缺损区X线阻射密度、并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取第12周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1.骨髓穿刺针与普通一次性20毫升加药注射器所取骨髓经全骨髓培养法获得的BMSCs的数量及细胞形态、生长曲线没有统计学差异。2.α-MEM培养基比DMEM、DMEF-12行全骨髓培养法制备BMSCs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加入骨诱导成分后成骨诱导效率更高。3.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组在12周内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单纯移植BMSCs或单纯移植成骨诱导后的BMSCs,空白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X线显示术后4周即可发现4组动物的桡骨缺损区域均有明显骨痂生成,第12周时A组即细胞联合移植组的骨缺损完全愈合,各时相局部X线阻射密度值显示,A、D组的新生骨痂最多,且可见髓腔再通现象;生物力学检测显示A组桡骨标本的四点弯曲断裂载荷均显著高于其余2实验组。结论:普通一次性20毫升加药注射器可代替骨穿针抽取兔髂嵴部位骨髓;α-MEM培养基比DMEM、DMEF-12更适合兔BMSCs的培养及成骨方向的诱导;.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