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问世以来,对于《西游记》的主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孙悟空形象的分析众说纷纭,但大多只是注重于对细节和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于作品的整体结构及其意义的分析却并不多见。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结构其实也是具有意义的,是“有意味的形式”。与细节和故事情节揭示的意义相比,由于结构具有某种稳定性,故对结构的分析往往能揭示一些相对稳定的、潜在的文化要素,甚至直指这种文化的“文化核心”——这些东西或许可以用“集体无意识”来表示。本论文将以契约定位的结构分析作为切入口,从文本与意识形态互相建构的角度对《西游记》的社会功能(文本或作品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本论文共分四章对《西游记》的主题进行论述:第一章,前人对《西游记》主题的几种阐释及笔者的简评。列举各家观点共十一种,且略加点评,贯穿这一部分的主导思想是坚持“六经注我”,反对还原作者本意的作法。
第二章,契约型的全息结构。介绍古添洪先生改造过的以契约定位的结构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契约是人的存在方式,即寻求安全感,应对存在性焦虑的一种方式,所有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联系在一起的“粘合剂”,即人类文明,都可以归结为某种形式的契约。从契约与全息的视角来观照,《西游记》为契约型的全息结构。
第三章,以契约为定位的结构主义分析法对《西游记》结构的具体分析。从契约入手,分析神、人、魔的三界同构及其相互关系,指出魔之破坏神所设立的契约其实是神的秩序与神圣性的结构性因素,这种破坏强化与建构了神的世界,由于“君权神授”,神的神圣性是世俗权力的基础,神的神圣性的强化其实也就是世俗权力的强化。通过从各个方面对《西游记》作契约定位的结构分析,发现《西游记》中虽然如很多人所论述过的,有不少对社会不满的描述,但这种不满只是停留在对具体社会现象的不满,并没有被引向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制度的质疑。相反,所有的故事都指向同一个中心,即对这种社会制度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维护和神化。
第四章,结语。从契约的观点来看,孙悟空对现存秩序的破坏和反抗是一种“策略逆转”的反抗,因为旧契约的破坏并没有指向新契约的产生,只是将自己换成立约者,故支撑着这一秩序的“文化核心”或者说“文化基因”并没有遭到破坏,它必然在暂时的社会震荡结束后将自我重新复制出来,就象“凤凰涅槃”一样。因此,孙悟空的反叛只是在传统的圈子里打转,不会给社会制度的进步带来任何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孙悟空的反叛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历史某个侧面的缩影——类似的这种弱势群体对于强势群体的压迫的“脱离靶心”的反抗,在人类的历史上已上演了成千上万次,由于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及其带来的新的社会理念还没有诞生,注定了孙悟空的反叛只能以“大团圆”式的喜剧告终,然而,这也正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