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对镉(Cd)的转运能力可以用转移系数(TF)来表示,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能力与其形态、土壤理化性质有关。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Cd与西红柿Cd间的转移规律,得出影响Cd迁移的主控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利用Freundlich扩展方程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Cd在西红柿-土壤间转移系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土壤Cd浓度、土壤中氢离子活度与土壤Cd间的交互作用可以很好的预测西红柿Cd浓度,预测方程为:[Cd]plant=0.022+0.043×107[H+][Cd]soil+0.635[Cd]soil(Adj.r2=0.972,p<0.001)不同来源的土壤Cd与西红柿Cd浓度间的回归方程也不尽相同。利用预测模型分别拟合对照组(土壤背景)Cd、全Cd和外源Cd与植物中Cd间的相互关系,r2分别为0.769~0.972。结果发现外源添加Cd与植物Cd之间的拟合效果显著优于利用全Cd拟合效果。表明利用预测模型预测排除土壤Cd的背景值后的外源添加Cd对Cd的迁移能力的影响更具有代表性。因此结合土壤Cd及土壤Cd与氢离子间交互作用可以显著提高预测方程的相关系数。该预测方程将为预测Cd由土壤向植物迁移能力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水培试验利用水稻作为供试植物,在轻度镉污染水培条件下,通过外源添加不同剂量锌(锌浓度分别为0 mg·L-1、0.025 mg·L-1、0.05 mg·L-1、0.1 mg·L-1、0.2 mg·L-1)研究水稻生物量变化及镉在水稻体内分布和迁移,探索锌镉间的相互关系,并筛选治理水稻镉污染的最适外源锌浓度。结果表明,在中低剂量的镉污染条件下,锌镉间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且外源添加0.05 mg·L-1锌是降低水稻镉吸收迁移及增加水稻产量的最适浓度。德州站大田试验表明在中低Cd污染土壤上施加不同钝化剂(赤泥、油菜秸秆、玉米秸秆)有助于增加作物产量。赤泥与油菜秸秆组合并配施锌肥对降低菠菜中Cd的富集效果最显著。本研究通过与七年前研究结果做对比,钝化效果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钝化效果依然维持在28%。因此本试验所采用的清洁材料赤泥、油菜秸秆复合钝化剂配施锌肥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并且可有效的降低重金属Cd的植物有效性,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作用效果持久稳定,是一种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复合钝化材料。济南站大田试验是基于德州站长期试验结果进行的,结果发现赤泥、油菜秸秆、蛋白质溶液并配施锌肥可有效的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其他钝化剂组合相比效果最好,促进土壤中水溶态和可交换态Cd向更稳定的EDTA结合态转移,显著降低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在中轻度污染的土壤上,利用赤泥、油菜秸秆及蛋白质材料作为复合钝化剂并配施锌肥可显著降低重金属Cd的植物有效性和土壤中有效态Cd的含量,可以有效的降低Cd毒害风险,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型的植物Cd消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