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纳米团簇具有超小的尺寸(一般小于2nnm),导致其独特的原子空间构型和分离的电子能级,呈现出光致荧光(PL)效应和高催化活性等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光学、生物、催化、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金属纳米团簇的高荧光性能使它们非常适用于生物标记,同时复杂的应用环境也要求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光波长,因此如何实现金属纳米团簇的光学可调性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非贵金属Cu在自然界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Cu纳米团簇拥有独特的荧光性能,然而由于制备上的困难以及Cu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相对于Au和Ag等不活泼的贵金属团簇而言Cu纳米团簇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本文在制备出2-巯基-5-正丙烷基嘧啶(MPP)包覆的Cu纳米团簇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不同量的十二硫醇(C12SH)配体实现了对Cu纳米团簇PL发光波长的调控,并初步探讨了其内在原因,为实现对金属纳米团簇发光波长的调控和深入理解其发光机制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通过简单的单相法合成了MPP包覆的小尺寸Cu纳米团簇,在365nm紫外光激发下,发射波长为623nm的红橙光,并有多个光学吸收带。质谱和X射线精细结构(XAFS)谱对Cu纳米团簇的成分和结构研究表明,该团簇的主要成分是Cu5[MPP]4,整体为四面体结构,四面体中心有一个Cu原子,与外部组成四面体的四个Cu原子相连,这四个Cu原子通过桥接的方式各连接两个S原子。其次研究了C12SH配体对Cu纳米团簇发光性能的影响。在初始MPP包覆Cu纳米团簇溶液中逐渐增加C12SH的浓度,在MPP/C12SH的比例由4:0减少到4:2时,能使Cu纳米团簇发光波长从623nm蓝移到584nm。进一步的结构研究表明,随着C12SH浓度的增加,C12SH逐渐取代部分MPP配体形成混合配体包覆的团簇Cu5[MPP]2[C12SH]2,但团簇中Cu原子个数和总配体个数不变。XAFS谱测量表明配体交换后金属性的Cu-Cu配位消失,Cu-S之间的电荷转移增多。由此我们认为C12SH的刻蚀使得Cu纳米团簇的原子构型由初始的四面体排布展开为"-S-Cu-S-"-一维链状结构,导致团簇整体发生金属性到共价性的转变,从而引起光致发光和吸收波长的显著蓝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