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短重建髓内钉和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两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髓内固定装置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以达到最好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随机选用短重建髓内钉和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两种髓内装置治疗的7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其中采用短重建髓内钉固定32例,采用PFNA-Ⅱ固定38例,年龄53-87岁,且这些患者均为外伤造成的新鲜骨折。然后从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功能评分标准)等多个方面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对比研究,对两种内固定装置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的术后临床随访,且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死亡情况。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的对比:短重建髓内钉组出血量为126.3±57.7ml,PFNA-Ⅱ固定组出血量为84.2±52.4ml,两组患者出血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对比:短重建髓内钉组手术时间为68.8±15.2min,PFNA-Ⅱ组手术时间为53.3±13.4min,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的对比:短重建髓内钉组透视次数为11.0±0.9次,PFNA-Ⅱ组透视次数为8.6±0.7次,两组患者透视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上的对比: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褥疮及骨折不愈合。短重建髓内钉组患者出现1例呼吸道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应用抗生素后均治愈),近端锁钉退出1例,无深静脉血栓形成;PFNA-Ⅱ组发生呼吸道感染1例,1例患者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无内植物切割、松动及髋内翻。两种内固定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O.05),两组患者伤前和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1、短重建髓内钉与PFNA-Ⅱ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上无明显差异,术后均可早期负重锻炼,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2、应用PFNA-Ⅱ相对短重建髓内钉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轻对患者和术者的辐射危害;3、PFNA-Ⅱ相对短重建髓内钉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可以减轻手术对患者的“二次打击”。且可避免术后负重过程中产生的“Z”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