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际比较指个体根据自身的群体身份在自己和他人之间进行比较,或者从整体上将内群体与外群体进行比较。群际比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根据内外群体的地位差异可以区分出不同的比较方向。当内群体与某些方面表现较好的外群体进行比较时,就形成了上行群际比较。当内群体与某些方面表现较差的外群体进行比较时,就形成了下行群际比较。不同方向的群际比较会引发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本研究关注群际比较方向对群体成员的调节定向的影响。调节定向理论区分了两种自我调节导向: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促进定向源于个体的成长需求、愿望、理想,预防定向则与个体的安全需求、责任、义务有关,这两类定向的个体在策略使用、情绪体验等方面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模式。以往研究发现,在地位定义维度,上行群际比较引起群体成员更高的血压、更谨慎的策略和更高的反应准确率,下行群际比较引起群体成员更低的血压、更急迫的策略和更高的反应速度。这些结果表明,在地位定义维度,上行群际比较激活了群体成员的预防定向,下行群际激活了促进定向。然而,当群际比较进入新领域时,群体成员的心理反应也发生转变。比如当群体地位等级变得不稳定时,高地位群体成员产生威胁相关的生理反应增强,他们努力实现维持型的目标,并采取谨慎策略;而低地位群体成员由原来的威胁相关生理反应转变为挑战相关生理反应,他们努力实现发展型目标,并采取迫切策略。从自我调节角度看,这是否意味着在地位不相关维度上,群际比较诱发了不同的调节定向呢?本研究试图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本研究假设在地位不相关维度上,群际比较会激活群体成员的调节定向,且上行比较激活促进定向,下行比较激活预防定向。研究者设计两个实验来证明该假设:实验一从策略角度证明群际比较方向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调节定向,采用2(群际比较方向:上行vs.下行)×2(决策类型:促进型vs.预防型)的被试间研究设计。研究者以具体学校为群体单位,将排名较高的学校作为上行比较对象,排名较低的学校作为下行比较对象。另外,本实验采用调节匹配范式来测量调节定向。被试需要在完成群际比较任务之后,以不同策略选择并评价赠品。结果发现,群际比较方向与决策类型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上行比较组,使用促进型策略的被试比使用预防型策略的被试对赠品估价更高;在下行比较组,两种策略使用者对赠品的估价没有差异。实验二从情绪角度证明群际比较方向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调节定向,采用2(群际比较方向:上行vs.下行)×2(比较结果:成功vs.失败)的被试间研究设计。群际比较方向的操作方法与实验一相同。本实验使用虚假反馈方法来操作群际比较结果,并测量了比较结果对不同类型情绪(高兴-沮丧相关vs.放松-紧张相关)的影响。结果发现,群际比较方向与情绪类型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上行比较组,促进型情绪的变化量明显大于预防型情绪;在下行比较组,促进型、预防型情绪的变化量没有差异。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在地位不相关维度上,群际比较中的比较方向影响群体成员的调节定向。具体来讲,上行比较使群体成员产生明显的促进定向,而下行比较似乎并没有引起群体成员调节定向的差异。本研究说明个体水平之外群体水平的自我调节也是存在的,群体情境可以影响单个群体成员的调节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