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岑毓英(1829~1889),广西西林人,曾官至云贵总督,为近代中国重要人物、壮族历史名人。学界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回民起义、中法战争两个时段,薄弱环节较多。岑毓英出身壮族,却自称为“汉人后裔”,进而鄙夷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如何认识这种民族认同?学人关注不多。本文将岑毓英这种假托“汉人后裔”的心理称为“汉裔情结”,继之探讨其种种表现及产生根源,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讨论,以解明其内在涵义。全文从岑毓英编修的《西林岑氏族谱》发凡,考证其在谱中所宣称的汉人先祖之虚构性,得出其祖先当为土生土长岭南壮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得知岑毓英虽非伪造汉人先祖的始作俑者,却对前人杜撰的祖先北来说进行了力所能及地补充与完善,其“汉裔情结”一览无遗。除却虚构汉人祖先外,岑毓英的“汉裔情结”还表现在营建汉人祖墓、崇尚汉文化、鄙视少数民族及镇压民族斗争等方面。从甘当“汉人后裔”、崇尚汉文化到歧视、丑化少数民族,再到残酷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岑毓英首先不把自己当少数民族看待,接着不把少数民族放在眼里,最后站到了少数民族的对立面。岑毓英“汉裔情结”的产生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古代民族观、正统观对壮汉两族分别赋予的不同价值,以及历代朝廷的民族政策使壮汉两族所具备的不同地位,使得壮汉两族处于截然不同的境遇。岑毓英出身于地位低下的壮族,却不屈服于命运,主动靠拢汉族,藉以提升自身地位。长期以来壮族地区流行的祖先北来说,伴随着岑毓英出生、成长,并逐渐深入其心。加上多年儒学思想的熏陶,岑毓英最终站在了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对自身所属群体进行反思,并以汉族的价值观来衡量少数民族及其文化。最后,本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对岑毓英的“汉裔情结”进行解读,认为在岑毓英身上表现出来的“汉裔情结”,认同于汉族而非壮族的民族身份取向,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认同主体民族以更好地获得社会或政治利益的方式或手段。岑毓英千方百计打造“汉裔”之身的举止,不仅是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与长期以来的社会观念的产物,更是他按照封建王朝的规范与正统标准进行自我塑造,以将自己融入当时主流社会的结果。将岑毓英的“汉裔情结”置于整个壮族自我意识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它是壮汉民族交往过程中的一个交融现象,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程中的一个鲜明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