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国家经济进步,实现工业化的必经之路,在近十几年中,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和城市聚集,在该过程中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开始向农村区域扩展,这引起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城市人口在大量的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减少,非农产业也在蓬勃的发展。但在繁荣的城市化背景之下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群体---失地农民,他们既是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同时又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需要有足够的土地供应去满足城市发展的用地要求,而这些土地毋庸置疑地要从农民手中获得。从理论上讲,政府和村集体都是土地的所有者,在法律地位上应该使处于一个平等的低位,然而现实的情况确是政府在土地所有权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从村集体手中剥夺农民的土地,然后以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补偿金来对农民进行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在失去土地之前,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及就业等各方面的保障都依附于土地,土地更是他们重要的养老经济来源,对他们而言拥有土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后半生的养老有保障。然而,在失去土地之后,失地农民虽然从政府手中获得了一笔补偿款,但经过调查,这笔补偿款通常只能维持他们5—8年的基本生活,后续的生活全部自理,更不用说用这笔补偿款来养老了。再者,由于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有限,进入劳动市场竞争处于劣势,这样他们即使再就业也只是从事一些简单、不稳定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既不能为他们的养老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又不能使他们加入城市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失地农民往往就会沦为既无土地保障又无城市保险的社会三无人员,在社会中属于被排斥的边缘群体。2012年的两会上,多位代表多次提到关于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可见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是事关全社会稳定、团结、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了现在农民失地现象已经成为了政府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写作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对失地农民现状的一个客观描述能引起大家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逐步探索到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以便能为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提供有效参考。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意义说明了研究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并将国外养老保障理论和国内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研究作为理论参考。其次,对国内农民失地及其养老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失地对农民养老的影响及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和政府主导的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其背后必然有深层次的成因,本文初步揭示出法律制度不健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安置政策及养老保险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完善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第五章提出了构建、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包括进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完善家庭养老及各种补充性养老、强化商业保险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等内容,但这些对策主要还是权宜之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不能真正实现国民待遇的公平性,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得以实现的最终途径应该是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相接轨,最终达成二者的一致和融合,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