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中药汤剂配合推拿手法对小儿秋季腹泻进行临床研究,对其疗效进行客观规范的评价,从而为研究者提供实用、有效、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临床参考;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临床治疗方案,尤其是外治法的运用,以形成简效便廉、易于掌握推广的中医特色治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78例,脱落8例,共纳入70例。全部来自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住院部就诊患儿,年龄≥6个月,≤36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35例)与中药加推拿组(35例)。中药组选用科室经验方:陈皮3g,苍术5g,厚朴5g,山楂炭5g,葛根8g,黄芩5g,黄连2.5g,火炭母8g,鸡蛋花8g,甘草3g辨证加减。中药加推拿组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大肠、退六腑、调脾胃、摩腹、捏脊、推上七节骨、按揉足三里等手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为3天。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呕吐、发热、腹痛、腹胀、口渴、饮食、小便量、舌苔指纹等变化情况及大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情况。对治疗前后两组秋季腹泻患儿主要症状发热、呕吐、大便次数进行组内评分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及RV转阴情况,如实记录试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两组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年龄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主要症状发热、呕吐、大便次数评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及组间t检验;疗效评定标准是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RV病毒例数为记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治疗前,中药组与中药加推拿组在年龄、性别、主要症状评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症状评分方面,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儿组内比较,治疗后在发热、呕吐、大便次数方面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72小时后,中药加推拿组在呕吐、发热、腹泻次数等方面改善与中药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分方面,治疗后中药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是2.9%(1/35)、22.9%(8/35)、60.0%(21/35)、14.3%(5/35),中药加推拿组的分别是11.4%(4/35)、45.7%(16/35)、40.0%(14/35)、2.9%(1/35),说明中药加推拿组近期疗效优于中药组(P=0.004);RV转阴情况,经卡方检验,治疗后中药加推拿组RV病毒转阴例数优于中药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试验过程中尚未发现不良反应事件,统计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中药加推拿组与中药组相比,均能有效改善小儿秋季腹泻症状,减少腹泻次数,促进疾病的恢复,且中药加推拿组在疗效、RV转阴情况均要优于中药组。治疗后,经临床随访发现,运用推拿治疗后,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出现。总之,运脾化湿法配合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能够更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而且推拿手法简效便廉、易于掌握,便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