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构成了威胁,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目前在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上面临着难题。本文以中国实行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入手,分析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在利率管制和无管制的情形下分别分析了两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从实证分析来看,两种不同的政策冲击导致了资金供给方出现以下差异,央行的货币供给主要通过影响家庭的消费支出、可替代投资(本文主要指用于物质资本积累的投资品)的选择来影响个人的储蓄行为,而这种决策在利率管制与否时有所差异,根据本文的分析,发现在无管制时,利率冲击相较于货币供应量冲击对家庭消费支出波动具有更强的非对称性影响,实证上支持了利率也更适合作为中介目标的观点,因为冲击越对称越类似于白噪声,无法分辨政策冲击与其它外生干扰的效果,这显然与传统意义上承认的“未预期到的政策变化更有效“的观点相左。从理论研究来看,两种不同的政策冲击导致了资金需求方的出现以下差异:由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吸收存款资金的多少参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设定合理的存、贷款利率,随后,商业银行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贷款,最后企业根据贷款利率决定融资数量和匹配的要素投入进行生产,具体地讲,即:“形成存款一设定利率一企业贷款一投入生产”四个步骤。在我们的理论分析中,模型采用“初级制品——国内最终产品”的实体经济部门设置方式,贷款利率将影响所有要素投入(包括物质资本、劳动力、初级制品等),一旦贷款利率变动,将会影响企业的所有匹配要素的规模投入,从而影响国内最终产品厂商的产出,而由于国内最终产品又是初级制品的要素投入,因此初级制品的产出也会相应减少,进一步降低产出,利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造成的这种“螺旋“放大机制,也与模型的实证结果相一致,于是,我们也从资金的需求方认为:“利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相较于“货币供应量——利率”更为直接和有效,也能降低“货币供应量——利率”中其它冲击导致的资本形成和企业融资障碍,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渠道更为畅通,效果更为明显。本文认为中国在利率市场化下(利率无管制时),各部门对于冲击的反应在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均优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而无论是否存在利率管制,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效果都要优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此外,本文还认为应完善利率市场化的配套以使得利率中介目标发挥更大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和利率中介目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差异,也为处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的结构如下:首先在第一章指出了研究背景意义,接着在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历程,随后的第三、四两章分别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缺陷和转型背景下利率工具的可行性角度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在第五章通过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完整的对比,最后在第六章给出了结论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