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政权建设、市场经济与中国乡村社会伦理——中国乡村社会伦理秩序式微优虑的反思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rg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切社会事实中,社会情绪无疑是重要的社会事实之一。本文正是基于学术界弥漫的一种对中国乡村文化消逝、乡村社会秩序崩溃的忧虑而进行的理论思考。他们相信“国家政权建设”破坏性的一面是罪魁祸首,与此同时,与其密切关联的市场经济也被认为是“帮凶”。这无疑让他们寝食难安。这种不安和忧虑,起源于对“国家政权建设”规范性内涵的片面认识,市场经济的刻板印象以及传统乡村社会伦理秩序的迷恋。因此,本文从“国家政权建设”规范性内涵的溯源入手,以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国家政权建设”、“市场经济”与“乡村社会伦理秩序”的关系。试图从理论上证明,我们的忧虑是不合时宜的。那些导致我们忧虑的社会现象,其实孕育着新的积极因素。   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国情境下“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的运用的不合理性,引出对“国家政权建设”原初内涵的溯源的必要性。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国家政权建设”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器物层次的建设,主要表现为官僚组织机构的延伸、资源汲取能力的提高;其二是伦理秩序的建构,这种新的伦理秩序本质是公民——权力伦理秩序,其核心是权利及其平等。   文章第二部分一方面从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视野阐述“国家政权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以“现代化”理论为桥梁,论证了“国家政权建设”与“市场经济”内在伦理上的一致性,为“市场经济”成为“国家政权建设”的可能渠道奠定理论基础。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乡村社会伦理秩序是什么以及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这是对文章第二部分的一个回应,两种不同立场的交锋,让我们了解忧虑从何而来。   文章第四部分在总结了“市场经济”与“国家政权建设”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经济”之于“国家政权建设”以及乡村秩序再造的意义。这既是我们忧虑的终结,也是新的征程的开始。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谈了高职教材《高等数学》中需修改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This articl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four aspects that need to be revised in the higher mathematics t
河南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工输出数量巨大的劳务输出省。河南省人社厅统计显示,河南省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4700多万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3200多万人,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
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的历史和这个问题的历史一样悠久,乡村经纪人在村庄的出现揭示了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与农民是如何连接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认识三农问题
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生存状况很不乐观,面临的问题非常的突出,主要是该群体数量庞大,结构复杂,表现在家庭人均收入上虽然比低保家庭略高一些,但收入来源缺乏稳定性,贫困现象严重;在
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重特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为了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逐步得到充实
江村,原名开弦弓村,位于江苏吴江市七都镇,因费孝通的一本《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而名扬海内外。费孝通教授于1936年拉开了研究江村的序曲,自此七十余年来无数的海内外学
身份认同是近些年来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在转型时期,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对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进行考察研究,以对我国当前的民族发展现状进行把握,推动民族政策的发展。对少数民
广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影响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是文化
我国是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显著的后发国家。长期以来,在国家主导的赶超型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乡村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推进的路径依赖。在此背景下,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