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案例分析,试图探索传统产业工人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单位走向劳动力市场的转型过程。在市场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了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处于这场历史变迁的进程中,传统产业工人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型。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认识传统产业工人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单位走向劳动力市场的变迁过程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引入了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的理论来做具体的解释。本文认为,随着劳动关系、工资制度、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等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传统产业工人经历了一次阶级再形成的过程。之所以说市场转型时期传统产业工人处于阶级再形成的过程中,这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人阶级群体而言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已培育了一个有着特殊身份与地位的工人阶级群体,但是本文认为,在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群体中并没有出现劳资雇佣关系中资本-劳动对立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与认同被身份认同以及单位认同所取代。随着单位制与身份制逐渐解体,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单位为组织、以先赋身份为划分等级原则的、高度组织化的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在市场经济改革中逐渐解体,与此同时,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底层阶级。本文把他们称为“底层阶级”,除了他们大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之外,更主要地是认为他们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并具备一定集体行动能力的群体。这种主体意识来源于传统产业工人在置换身份的过程中对两种权利与利益的认识。一是在单位体制下形成的权利与利益,另一是在置换身份时法律制度与社会政策赋予他们的权利与利益。所以本文认为,传统产业工人的群体认同与意识并非是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中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劳动过程之外的权利与利益被削弱与剥夺的过程。同时本文也指出,传统产业工人的阶级再形成只是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它的阶级特征并不具有代际传承性,以其为主体的城市底层阶级势必将随着单位制、身份制的解体以及国家法律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而逐渐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