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后的重建——评《女勇士》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xiu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6年华裔美籍作家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的处女作《女勇士》问世以来,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在1997年授予汤婷婷人文学科奖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指出:“她那极具开拓性的《女勇士》一书将亚裔美国人的经历活生生地带到数百万读者眼前,并鼓舞了新一代作家将他们的独特生活经历,他们的心声说给世界。”由于这部作品内涵十分丰富,因此批评家对它的解读也呈多样化特点。   本论文从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和文化理论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新的诠释,并对文本中出现的拼贴、戏仿等后现代创作技巧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从而突出了女主人公对新的美籍华裔女性身份的探寻过程,同时也传达了汤婷婷对分享“局外人”感受和通过交流铺平人际沟壑的渴望。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指出了汤婷婷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回顾了相关文学评论的要点,进而阐明了论文的目的。第二部分由《女勇士》的故事梗概和本文的理论依据——后现代主义等两部分组成。第三部分揭示了拼贴、戏仿等写作技巧如何突出了现实与想象以及不同文化传统间的对照,从而使自我想象的华裔美籍女性形象和被曲解的移民形象同时相互冲销而被解构。第四部分通过展示新的华裔美国女性形象的建立过程来强调叙事和打破沉默的重要性。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本论文在重新审视汤婷婷的解构主义创作手法方面做出的贡献,并再次强调了作者通过叙事来架设人际沟通桥梁的愿望。
其他文献
负极性词语(如“任何”、“挂齿”、“吭声”、“示弱”、“好惹”等)是指典型地用于否定句、条件句、比较句、疑问句中的词语,它们是世界上语言使用的共通现象,近三十年来已成
赵园是一位有着丰富而细腻的生命体验的学者,她的学术研究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对于生命和学术的热情,以及将自身生命经验融入学术的自觉意识。纵观赵园八十年代以
“变形”是一直存在于西方文学史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古希腊的神话到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虽然时有高低起伏,但却一直延续。本文旨在通过简单梳理西方文学史上采用“变形”艺术
学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坛上,苏童是先锋作家群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而中短篇小说占绝大多数,其中“枫杨树故乡”、“香椿树街”系列小说最具代表性,这些